[单选题]
清代科举文体中的“策”与“论”实为两种文体,常为人所混淆,甚至误以为殿试及乡会试的“策问”就是“策论”。事实上,自清前期乡会试的孝经论、性理论在乾隆时期被取消后,直到清末科举改制,“论”才重新回到乡会试之中,且因其专试历代史事、清朝掌故,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举文体,即“中国政治史事论”。作为用以选才的科举文体,“中国政治史事论”固然脱胎于古文的“论”,却与一般的政论、史论有着明显的差异。它受制于科场程式的束缚,文学色彩略淡,政治意味更浓。这正是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的理论与以文章考察士子才、学、行的科举制度形成互动影响的典型案例。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介绍:
A . 政治史事论科举文体的特点
B . 清代选才规则及选才观念的转变
C . “文以载道”的理论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D . 清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①识题型:本题为接语选择题
②析题干:
本题为接语选择题,解题思路是关注尾句,保持核心话题一致。文段先说清代科举的“策”与“论”常被人混淆。接着通过“事实上”转折,指出清末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举文体,“中国政治史事论”。后文说“中国政治史事论”与一般的政论、史论有明显的差异,它重政治意味。尾句以“这”指代“中国政治史事论”,指出其是典型案例。故下文应继续围绕“中国政治史事论”进行论述,对应A选项。
③析选项:
B选项:“选才规则及选才观念的转变”与尾句话题不一致,所以B错。
C选项:尾句落脚点在“中国政治史事论”,“文以载道”是非重点,所以C错。
D选项:“清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尾句话题不一致,所以D错。
故本题选A。
【2023-山东-032】
视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