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watch 哈哈:最后一个笑的荷兰 online”的相关试题
71/1000
单选题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是:

A

喝茶时的心情,滤去浮躁

B

喝茶时的心境与人生感悟

C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

D

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9.3%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6-江西法检-038】 展开解析
72/1000
单选题

汽博会开幕在即,甲、乙、丙三个人得到了两张参观票,于是三个人通过抽签决定这两张票的归属。在所设计的三个签中有两个签上写着“有”,一个签上写着“无”,抽签顺序是甲先、乙次、丙最后抽取。如果乙已经抽到了参观票,则甲也抽到参观票的概率是:

A

2/3

B

1/2

C

1/3

D

1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5.5%
易错项:C
知识点:概率问题
来源 【2015-天津-065】 展开解析
73/1000
单选题

工作或职位的内涵,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组合,每一项工作都有它创意、趣味、多元的一面,更有它辛苦、无聊、重复发生、令人讨厌的一面。许多有才气的人,最后一事无成,不是他才气不足,只是他耐心不够,无法通过无聊、无趣的考验,以至于才气被怨气蒸发了。多少才气纵横但怨气冲天的人,最后成为组织边缘人,成为组织的问题人物,成为领导不得不放弃的马谡。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人在工作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

B

对工作存在怨气是失败的根本

C

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D

我们应该耐心对待工作中的无聊与无趣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6.5%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4-广州-018】 展开解析
74/1000
单选题

一个人买了一个鸟笼放在自家客厅里,过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养。因为,即使他本人长期面对空鸟笼不感到别扭,可是来访者却不然,几乎所有客人面对空笼子都会产生好奇和疑惑,主人会为必须反复解释而不胜其烦,最后只好丢掉鸟笼或者真的买只鸟回来。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鸟笼效应”是必然存在的

B

挂鸟笼本身不说明什么,但是有了一个鸟笼,主人就有可能买一只鸟与之相配

C

“鸟笼效应”是指,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而缺乏逻辑思维

D

鸟笼里应该有鸟是人们的思维定式,人们见到鸟笼就一定会联想到里面应该有鸟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1.9%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1-江苏B-063】 展开解析
75/1000
单选题

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下列对此诗句的分析有误的是:

A

前两句借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琵琶三个带有西域特点的事物,点明并烘托了边塞征战的气氛。

B

第三句写将士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死且不怕,酒又何惧。

C

第四句暗示战争十分残酷,将士生死未卜,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

D

从全诗看,这是一首描写将士利用战斗间隙举行庆功祝捷场面的诗,豪情激励,充满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4.0%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08-上海-041】 展开解析
76/1000
单选题

某一年中有53个星期二,并且当年的元旦不是星期二,那么下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A

星期一

B

星期二

C

星期三

D

星期四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0.7%
易错项:D
知识点:日期问题(周期问题)
来源 【2008-河南-060】 展开解析
77/1000
单选题

小明痴迷网络游戏,父亲严格控制他的上网时间,为电脑设置密码。小明趁父亲不在家,打开电脑试图解开密码。他点击密码出现提示,102308,183416,284532,405664,(   ),该密码是按此规律排列的数列中最后一个数,问密码是:

A

5467128

B

547680

C

506780

D

5076128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2.3%
易错项:B
知识点:数列问题
来源 【2016-吉林甲-089】 展开解析
78/1000
单选题

某机关拟在全民国防教育日举办专项国防教育活动。至于采用何种活动形式,组织者甲、乙、丙三人意见如下:
甲:如果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那就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乙:如果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那就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
丙:不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
上述三人的意见只有一个人的意见与最后结果相符合,最后结果是:

A

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也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B

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C

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不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

D

不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也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正确答案:A
正确率:9.4%
易错项:C
知识点:复言命题
来源 【2011-联考/甘肃-104】 展开解析
材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学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79/1000
单选题

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A

幸福的评价标准

B

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

C

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

D

人生的真正意义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0.0%
易错项:D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13-北京-054】 展开解析
材料

科技对学术进程影响巨大,影响中国学术进程的科技活动,有三个重要的关键点,一是纸的发明,二是印刷技术的普及,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古籍数字化为其中之一)。前二者对学术的巨大作用已被历史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学术的趋向也初露端倪。

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两宋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______________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不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刻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

古籍数字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古籍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完成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得到官方认可,电子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

80/1000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A

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

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

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

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C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5-北京-049】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