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科学界正在加紧开展对转基因食品与清洁新能源等项目的研究,以期在未来带领人们走出粮食和能源危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已经不再严格遵循这一条常规的路线:科学问题已经不仅仅起源于单纯、抽象的科学好奇心。“后常规时代的科学”正在来临。
这段文字中“后常规时代的科学”指的是:
对非常规的科学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
为了满足产业需求而兴起的科学研究
指向紧急、迫切、高风险问题的科学研究
能够带来重大效益的科学研究
超过半米长的碳纳米管的问世,使其朝应用方向踏出了重要一步。碳纳米管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制造“又强又韧又轻又便宜”的材料。在天然材料中蛛丝最强韧,而碳纳米管纤维的韧性超过了蛛丝,这样的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及其重要。除此之外,碳纳米管还有独特的结构和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纳米尺度的电子器件,会比传统的电子器件更小,更灵敏。但是一般的碳纳米管长度不一,结构类型和导电性不同,很难用来规模化地生产结构和性能一致的器件。然而现在的超长碳纳米管克服了这一难题,成为一项巨大突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碳纳米管的:
应用前景
物理特性
结构性能
研究突破
环形跑道的周长为400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匀速相向而行,16秒后甲乙相遇。相遇后,乙立即调头,6分40秒后甲第一次追上乙。问甲追上乙的地点距原来的起点多少米?
8
20
180
192
三行三列间距相等共有九盏灯,任意亮起其中的三盏组成一个三角形,持续5秒后换另一个三角形。那么如此持续亮,亮完所有的三角形组合至少需要多少秒?
380
390
410
420
从A地到B地为上坡路。自行车选手从A地出发按A-B-A-B的路线行进,全程平均速度为从B地出发,按B-A-B-A的路线行进的全程平均速度的,如自行车选手在上坡路与下坡路上分别以固定速度匀速骑行,问他上坡的速度是下坡速度的:
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简便性,手机病毒与恶意软件带来的风险甚至高于电脑之间的病毒传播。从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来看,主要是利用蓝牙设备、网页浏览、下载软件、短信彩信和电脑连接等多种途径。从智能手机的技术性能来看,它的移动存储功能和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网络到手机、手机与手机之间数据的频繁交换,增大了病毒的传播概率。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智能手机的性能还有待提升
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多种
智能手机有传播病毒的风险
无线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弊端
某单位共有10个进修的名额分到下属科室,每个科室至少一个名额,若有36种不同分配方案,问该单位最多有多少个科室?
7
8
9
10
希望得到珍贵的宝石吗?那就去黑洞附近碰碰运气吧。天文学家日前在观测中发现,一些特大质量的黑洞就如同宇宙中的“宝石工厂”,喷射出大量的水晶、红宝石和蓝宝石。这一发现将揭开构成宇宙的第一批恒星的尘埃的来源之谜,同时也为生命的物质之源找到了起点。
据美国《科学日报》10月10日报道,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对一个编号为PG2112+059的类星体进行了观测,它位于距离地球约80亿光年远的一个星系中央。研究人员发现了沙子、玻璃、水晶、大理石和红宝石之类的矿物存在的迹象。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它们是刚形成的。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尘埃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随后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体。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与太阳类似的巨大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的,但是在137亿年“高龄”的宇宙的形成之初,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外形像星团又不是星团,发出的射电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黑洞的强大吸引力将物质吸引进去,而由此产生巨大气压又形成“黑洞风”将物质吹离。就是在这场从未停歇的宇宙“拔河比赛”中,催生了恒星和新元素的出现。
最新的观测结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说:“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刚形成的尘埃是从特大质量的黑洞中吹出的风中来的。世界万物最终都来自宇宙尘埃,这揭开了我们来自哪里的所有疑问。”另一名研究小组成员——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莎拉-盖拉格尔则表示:“类星体就像《芝麻街》中的‘甜饼怪’,它们以风的形式喷射出的物质似乎比它们吸入的物质更多。”
这项研究的报告将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还计划在其他类星体周围寻找尘埃的踪迹以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也有可能类星体并不是早期宇宙唯一的尘埃来源。马克维克-肯普表示:“在某些环境下,超新星可能对尘埃形成更重要,而类星体可能在另外一些环境中显得作用更大。”
“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他们是刚形成的”。
这句话用意何在?
为了说明这些物质确实是由类星体产生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只是客观报道研究成果
说明这些宝石新鲜与珍贵
说明太空的环境非常恶劣
希望得到珍贵的宝石吗?那就去黑洞附近碰碰运气吧。天文学家日前在观测中发现,一些特大质量的黑洞就如同宇宙中的“宝石工厂”,喷射出大量的水晶、红宝石和蓝宝石。这一发现将揭开构成宇宙的第一批恒星的尘埃的来源之谜,同时也为生命的物质之源找到了起点。
据美国《科学日报》10月10日报道,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对一个编号为PG2112+059的类星体进行了观测,它位于距离地球约80亿光年远的一个星系中央。研究人员发现了沙子、玻璃、水晶、大理石和红宝石之类的矿物存在的迹象。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它们是刚形成的。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尘埃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随后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体。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与太阳类似的巨大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的,但是在137亿年“高龄”的宇宙的形成之初,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外形像星团又不是星团,发出的射电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黑洞的强大吸引力将物质吸引进去,而由此产生巨大气压又形成“黑洞风”将物质吹离。就是在这场从未停歇的宇宙“拔河比赛”中,催生了恒星和新元素的出现。
最新的观测结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说:“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刚形成的尘埃是从特大质量的黑洞中吹出的风中来的。世界万物最终都来自宇宙尘埃,这揭开了我们来自哪里的所有疑问。”另一名研究小组成员——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莎拉-盖拉格尔则表示:“类星体就像《芝麻街》中的‘甜饼怪’,它们以风的形式喷射出的物质似乎比它们吸入的物质更多。”
这项研究的报告将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还计划在其他类星体周围寻找尘埃的踪迹以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也有可能类星体并不是早期宇宙唯一的尘埃来源。马克维克-肯普表示:“在某些环境下,超新星可能对尘埃形成更重要,而类星体可能在另外一些环境中显得作用更大。”
以下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人类来源于尘埃
天文学家发现特大黑洞喷射出大量宝石
宇宙形成之初
宇宙“拔河比赛”
希望得到珍贵的宝石吗?那就去黑洞附近碰碰运气吧。天文学家日前在观测中发现,一些特大质量的黑洞就如同宇宙中的“宝石工厂”,喷射出大量的水晶、红宝石和蓝宝石。这一发现将揭开构成宇宙的第一批恒星的尘埃的来源之谜,同时也为生命的物质之源找到了起点。
据美国《科学日报》10月10日报道,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对一个编号为PG2112+059的类星体进行了观测,它位于距离地球约80亿光年远的一个星系中央。研究人员发现了沙子、玻璃、水晶、大理石和红宝石之类的矿物存在的迹象。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它们是刚形成的。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尘埃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随后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体。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与太阳类似的巨大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的,但是在137亿年“高龄”的宇宙的形成之初,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外形像星团又不是星团,发出的射电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黑洞的强大吸引力将物质吸引进去,而由此产生巨大气压又形成“黑洞风”将物质吹离。就是在这场从未停歇的宇宙“拔河比赛”中,催生了恒星和新元素的出现。
最新的观测结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说:“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刚形成的尘埃是从特大质量的黑洞中吹出的风中来的。世界万物最终都来自宇宙尘埃,这揭开了我们来自哪里的所有疑问。”另一名研究小组成员——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莎拉-盖拉格尔则表示:“类星体就像《芝麻街》中的‘甜饼怪’,它们以风的形式喷射出的物质似乎比它们吸入的物质更多。”
这项研究的报告将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还计划在其他类星体周围寻找尘埃的踪迹以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也有可能类星体并不是早期宇宙唯一的尘埃来源。马克维克-肯普表示:“在某些环境下,超新星可能对尘埃形成更重要,而类星体可能在另外一些环境中显得作用更大。”
关于黑洞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宇宙可能起源于黑洞
黑洞的“拔河效应”可能最终导致星系的形成
黑洞具有超强的吸力,但由于黑洞风的影响,却吸入不了多少物质
由于黑洞的吸引力,类星体发不出多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