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Qiu Ci 2021 科学之友 第2期 剑 论文标题”的相关试题
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职业培训是_______劳动者技能水平和促进就业、_______就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职业培训,加速____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结合本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②对本市紧缺、企业急需的非本市户籍的技师、高级技师,可参照有关规定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对在京工作3年以上、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且取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来京务工人员,经本市引进人才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可从外省市直接引进。继续加大职业院校高水平教师引进力度,获得或培养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的教师,可从外省市直接引进;对职业院校急需紧缺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通过了本市引进人才综合评价的,可从外省市引进。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咨询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对企业、职业院校根据生产和教学需要引进、聘用的国外专家和留学生,享受本市有关人才的优惠政策。

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大适应首都发展需要的新职业(工种)标准开发力度,及时更新、完善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和统一证书”的原则,优化运行机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水平和质量。健全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考评机制,进一步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完善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机制,每年举办不少于30个职业(工种)的行业、地区性职业技能竞赛,每3年举办一次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

371/1000
单选题

第③段内容是针对下列哪项工作目标提出来的:

A

设定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选拔标准

B

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统一考试制度

C

构建高质量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D

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力度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1.4%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6-北京-045】 展开解析
材料

以下是略有删节的公文部分内容,阅读之后回答下题。
第一节  传承千年运河,滋养流动的精神家园
第41条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发展格局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打造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规划大运河文化主题展示区,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大运河为轴线,建设全线滨河绿道及重点游船通航河道,结合大运河沿线不同特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展示区、大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传承大运河文化,激活沿线发展活力,进一步擦亮世界公认的国家文化符号。

第42条  系统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________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系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逐步疏导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________做好沿线古桥、古闸、古码头、古仓库等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聚焦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文物展览开放空间。加强路县故城遗址和通州古城整体保护利用,在活态保护中留住漕运古城风貌。推进重点片区的疏解搬迁与整治提升,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有效恢复历史景观格局。

第43条  ______________
聚焦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大运河重要水系,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实现沿线污水全处理,河道水体全面还清。加强老城内历史水系保护,研究制定古河道恢复和景观设计方案,串联沿线闸桥古迹,增加人文景观和配套设施,展现古桥纵横、古屋比邻、商铺连绵、水穿街巷的亲水休闲历史风貌。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两岸景观整体规划,精心打理水系,贯通亲水步道,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廊道。在大运河沿线构建大尺度绿色开放空间,更好服务群众休闲游憩。

第44条  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
做好“三庙一塔”周边风貌管控,优化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积极创建集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景区。整合大运河水系、城市森林、文化遗产等资源,2021年实现北运河北京段通航,远期推进与天津、河北段通航,打造大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统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保护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精心打造昌平白浮村、朝阳高碑店村、通州皇木厂村等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特色古村落,促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利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展示好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

第45条  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
加大与天津、河北的工作对接力度,共同加强大运河京津冀段遗产保护,加快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协同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大运河水环境保护,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风貌,带动大运河周边区域发展。用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合作机制,联合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广。

372/1000
单选题

以下最适合填入文中第43条画横线处的是:

A

严格落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

B

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

C

加强大运河地区整体保护

D

发挥大运河文化辐射带动作用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8.8%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1-北京乡镇-053/北京区级-043】 展开解析
材料

在当今知识社会,学科门类越来越细化,各种专业术语层出不穷,各种学说流派、各种观点五花八门。社会知识总量的快速膨胀,带来了学科间的认知障碍,很难再出现通晓各门学问的宗师大家了。但学者以学问立身,并不主要看其涉猎学科领域、通晓概念术语的多少,而是看其是否具有稳定的价值系统,立言立行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标准。

学者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者和文明守望者,未必一定要绝顶聪明,重要的是有着对真实知识的执着心,有着推己及人的学识修养,有着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因而可以超然物外,成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真伪善恶的一把直尺。而这恰恰是精于利益算计、价值标准游移不定的“聪明人”做不来的。

是否保持价值标准的一致性,不仅是学理的要求,也是学品的要求。学者“外察诸物,反求诸己”,没有内心的澄明,反思自我的悟性不够,将会影响到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能力,学业修为是很难登堂入室的,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即便学富五车,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立场,所掌握的知识只能是浮萍飞絮,这样的人很容易趋炎附势,物化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

学品如人品,评判学品高低,辨别人品优劣,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要从知与行是否具有一致性上,判断其价值系统的稳定性。知行能够统一,知识的修为和道德的完善就能够相得益彰;知行如果相悖,言行表里不一,秉持多重价值标准,势必造成道德取向的分裂。所以,有没有道德品行的自觉自律,对知识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当学业失去了道德内化的意义,成为单纯牟利的知识工具时,离自欺欺人也就不远了。辨别学者的理论观点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其能否保持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能够言行一致的就是真学,不能言行一致的就是伪学。

373/1000
单选题

填入第3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德之不修,虽学有道,其行不远

C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0.0%
易错项:A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19-北京-047】 展开解析
材料

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妙趣横生的文创产品、故宫微博上那些“萌萌哒”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古建筑群、院藏文物和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是故宫博物院独具特色的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给出的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公众”。再珍稀的文物,也是为人而保存;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为人而研究。“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千千万万的今人与后人。

正是抱持着这样的目的,故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一代。从“故宫萌物”系列文创产品,到人见人爱的“故宫猫保安”,再到各种令人________ 的《上新了•故宫》,紧扣年轻人的笑点、兴趣点,故宫告别了________的形象,在撩拨时代心弦的过程中一点点走近年轻人,血脉筋骨也为之舒活。

年龄的“跨界”填平文化的代沟,更多的跨界催生无数意外的惊喜。正在打造中的“数字故宫”,不仅注重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更把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当作追求,塑造博物馆的新形态。一旦这些“完美碰撞”擦出火花,故宫就“活”了起来、“火”了起来,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我们欣然看到,这种“故宫模式”近年来已经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国内文博机构,甚至在年轻一代中引发了报考故宫博物院以及大专院校文博专业的热潮……
2020年是故宫600岁生日,“把一个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故宫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是一堆冰冷的文物,还是一个涌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对于所有从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人来说,这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374/1000
单选题

对第4段中的“故宫模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1+1>2”

B

数字故宫

C

文化卖萌

D

跨界融合

正确答案:D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9-吉林甲-054】 展开解析
材料

历史的变局,往往隐藏于一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细节中。

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它利用竹、木、牛角和兽筋的弹性,将箭矢投射到远处,以杀伤野兽和敌人。但只有经过多年严格训练才能百步穿杨,洞穿重甲则需要过人的臂力。中国人在春秋时开始大规模使用弩。弩利用机械,将拉弦和射击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动作,于是使用者可以脚踏弩臂上弦,以腰力补充臂力的不足,之后精确瞄准。这种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秦汉两朝的农耕民族军队可以击败长于骑射的匈奴,迫使他们西迁,改变了欧洲历史;也使宋代在缺乏骑兵的劣势中,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数百年,发展出辉煌的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在史前时代,独木舟和木筏就已经帮助人类迁徙到大洋洲。在那之后,船使河流和海洋成为人类运输的快速通道。一辆八匹马拉的马车可以装载四吨货物。而八个人驾驶的船可以运二百吨货。船运给河流和海洋的沿岸带来了繁荣,人在水运的枢纽处聚集,形成城市,而城市甚至王朝也因此依赖于航运。中国南方的粮食通过河流只能运到开封,北宋不得不在这个危险的地域定都,最后付出惨重代价;南宋的泉州因为海运贸易而繁荣发达,也恰恰是泉州的失陷,让蒙古人获得了南宋的船队,南宋失去最后的抵抗机会;在元明清三个南北统一的朝代,又是航运使得南方粮食源源不断供应北方的都城,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与弩的发明一样,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曾经领先世界,但最终在西方的技术大跃进时代走向衰落。在公元2世纪就能造出十丈楼船的民族,到18世纪只能建造被西方人嘲笑的小船。技术衰落无疑是文明衰落最明显的表征。让中国人一直感到不甘甚至悲愤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输掉了竞争?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欧洲的吵闹,让轻视技术发展的国家不断被打败、淘汰;而追求步调一致的中国呢?乾隆十二年,清廷下了一条禁令,禁止福建的工匠建造一种“桅高篷大,利于走风”的新船,因为它速度太快,不利于水师稽查管理。船运维持了中国的大一统,也恰恰是大一统,使得中国的船运和国运走向衰败。

375/1000
单选题

填入第3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古代世界航运也曾有过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

B

船对历史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C

与弓相比,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显而易见

D

如果没有船,中国历史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

正确答案:B
正确率:0.0%
易错项:A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18-北京-058】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人类有五种基本的感觉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有人坚持认为人类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可以感知貌似无形的物体。好莱坞甚至还拍摄过一部同名电影,声称有人可以见到死去的人,甚至可以和他们对话,这就不靠谱了。

②不过,科学界确实有“第六感”一说,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空间位置的感觉,科学术语称为“本体感受”。这个第六感很难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加以描述,一来是因为这是关于自己身体的感觉,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二来这种感觉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需要动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完成,不像其他五种感觉那样有专门的器官负责执行。

③从研究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生物性状,如果难以研究,那就试试去掉它,看看失去这种性状后的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天生缺乏第六感的人很难找,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学者卡斯滕·伯内曼教授却有幸找到了两位。两人都是女性,一位9岁,另一位19岁。两人最初是因为髋关节、手指、脚趾和脊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而引起医生注意的。伯内曼发现两人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包括走路不稳、四肢动作不协调等等,这说明她们很可能患上了同一种遗传疾病。

④伯内曼教授测量了两人的基因组序列,发现两人的PIEZO2基因均出现了变异,导致这一基因失去了活性。PIEZO2基因早就有人研究过,它被认为和触觉的形成有关。小鼠体内也有一个类似的基因,研究人员曾经尝试把小鼠体内的PIEZO2基因敲除掉,看看结果怎样,谁知被敲除了PIEZO2基因的小鼠竟无一例外全都死亡,研究也无法进行下去。

⑤接下来的一系列测试结果更让人震惊。两个女孩在睁眼的情况下走路虽然不太稳,但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如果将两人的双眼蒙住,两人别说走路了,就连站都站不住,必须有人搀扶才不至于摔倒。在另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两人把手指先放在自己的鼻子尖,然后再伸出去触碰鼻尖前面不远处的物体,睁眼情况下两人都很容易完成这个动作;如果闭眼的话,正常人大都也能轻松地完成,但她们两个却完全不行,伸出去的手距离鼻尖前的物体相差极远。

⑥最后,研究人员把两个女孩的双眼蒙住,然后用手抓起两人的小臂,向上举或向下放,两位受试者居然分辨不清自己的小臂到底处于哪个位置,这说明_____。

⑦伯内曼教授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6年9月21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伯内曼认为这个PIEZO2基因就是科学界寻找已久的第六感基因。缺乏这个基因的人对于温度和刺痛的感觉都正常,但却缺乏触感,导致其对于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没有任何概念。这样的人之所以脊柱和手指等处会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发育期间身体感觉不到骨骼的正确位置,最后只能乱长了。

⑧伯内曼教授在论文中指出,人类的很多动作其实都需要第六感,比如弹钢琴、打字和驾驶汽车时的换挡动作,都不必用眼睛去看,凭感觉就知道手应该往哪里放,在哪里用力,缺乏第六感的人是做不出这些动作的。伯内曼教授认为PIEZO2基因在人类群体中还存在不同的亚型,导致不同的人对于自己身体位置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其结果就是有的人做动作时总显得非常笨拙,另外一些人却极为敏捷。这一点尤其值得广大中小学体育老师们注意,以后再遇到“笨拙”的学生不要轻易责骂,他们很可能天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376/1000
单选题

填入第⑥段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关节的严重变形影响了她们的方位感

B

两人的小臂上居然没有任何神经知觉

C

第六感的形成与视觉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D

两人对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没有任何感觉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7.6%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18-国考副省级-052】 展开解析
材料

美国科学家们近日首次拍摄到了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人体内的扩散,他们发现HIV病毒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方式从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胞。这是科学家们在了解HIV扩散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感染HIV病毒的克隆分子,并将一个蛋白插入其遗传编码,此克隆病毒暴露在蓝光下即可发出绿光。这使科学家们可在数字视频设备上看到这些细胞,并捕获感染HIV的T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进行互动的方式。他们指出,当被感染细胞接触到健康细胞时,它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座称为病毒突触的“桥梁”。这样,研究人员就能观察到绿色荧光病毒微粒向突触移动并进入健康细胞。

此项研究揭示,病毒蛋白正是这样通过突触聚集而进入未感染细胞的。本研究的研究人员称,此项发现或许可以解释艾滋病疫苗的开发为什么至今都不太成功,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创建出对抗HIV和艾滋病的新治疗方案。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对此种转移模式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有机会搞清楚如何来阻断HIV和艾滋病的扩散。”

数十年来,人们一直相信,HIV主要通过自由流动粒子在身体内进行扩散,这些粒子可将自身附着在一个细胞上,接管其复制机制,然后制作出自己的诸多副本。2004年,科学家就发现,HIV在细胞间的转移可通过病毒突触发生,但是他们无法了解为何这一过程在病毒扩散中如此有效。基于此,以前开发HIV疫苗的努力都集中在启动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自由流动病毒蛋白。

新的视频显示,HIV可通过在细胞间直接转移来规避识别。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正在开发可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含有病毒突触格式蛋白的疫苗及以突触形成所需因子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他们认为,经由病毒突触的“T细胞——T细胞”直接转移是HIV病毒感染的一个高效途径,这也许是最主要的传播模式。

377/1000
单选题

根据第1段内容可知,绿色荧光有助于:

A

使蓝光变成绿光

B

病毒微粒向突触移动并进入健康细胞

C

在数字视频设备上看到HIV细胞

D

帮助蛋白插入感染HIV的分子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0.0%
易错项:D
知识点:记叙文、传记等
来源 【2012-北京-051】 展开解析
378/1000
单选题

高校食堂某窗口前有张明、李伟、王刚、赵曼、钱强5人在排队买菜。每人只买一份菜。已知:
(1)要买红烧肉的人排在张明后面;
(2)李伟紧排在要买芹菜炒香干的人前面;
(3)王刚虽然排在队伍的第2位,但他还不知道要买什么;
(4)赵曼一向吃素,今天她来得有点晚,排在了队伍的最后。
由此可以推出:

A

李伟排在队伍的正中间位置

B

钱强排在队伍的正中间位置

C

李伟不可能排在队伍的最前面

D

张明不可能排在队伍的最前面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6.9%
易错项:B
知识点:朴素逻辑
来源 【2018-四川上-085/黑龙江乡镇-099】 展开解析
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古以来,小到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间的兵戎相见,都免不了受到当时天气的影响和制约。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大多来自千万年口耳相传的观测经验,偶然性相当大。近代以来,随着雷达技术、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光能从地面获知大气层的变化动态,更能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广大的地表区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防和日常天气的预报。

现代的天气预报系统,主要分为地上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高层大气气象观测、气象卫星以及数据解析中心等几种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的观测网络体系。①地上气象观测站主要负责采集各地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积雪深度、日照时间、云量以及空气质量等气象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与其他途径采集的大气活动信息进行汇总,以便进行实时天气预报;另一方面则形成数据库,作为长期研究气候变动的宝贵资料。②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通过建立在各地的雷达设施向所在空域云层发射厘米级波长的电磁波,来观测数百公里范围内云层中的凝结核、冰晶以及雨滴或雪花的形成情况。雷达获得的数据再与地面观测站的实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实现对雨雪天气的预报。③高层大气气象观测主要通过释放无线电探空仪和布置风廓线雷达实现。前者可以认为是地上气象观测站的高空版,可以实现收集约三十千米高空处气象数据的功能。后者可以认为是地面雨雪气象雷达的孪生兄弟,主要测量高空中的风速和风向等信息。气象卫星位于这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观测网络的最上方,主要负责监测大范围区域内的气象变化,特别是台风一类的灾害性气象事件。④以超级计算机作为核心的数据解析中心堪称整个气象监控与预报网络的大脑。各级观测设施装置中收集到的无数琐碎信息,经过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即使是多重因素复合作用下的复杂动态过程亦可轻松模拟。小到当天某时某地的天气精准预报,大到全国范围内整个季节中降水量与往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超级计算机可谓是无所不知。

天气预报会“报不准”吗?即使有了这么强大的预报系统,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天气预报确实有时会“报不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受到两个因素制约。首先,现代天气预报早已不是曾经的全市统一,一天播报一次,而是定位精准并且实时更新。正如上面所述,天气变化是一个多因素作用下的极端复杂体系,现今的技术很难实现数小时后的精确预报,但是大城市局地的短时预报精准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人还保持着头天晚上收听第二天天气预报的习惯,这样发生偏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夏天的锋面雨等短时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时常有心无力,无法精准预知。但是,做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一两个小时前实现应急预警,目前的技术还是把握颇大的。

在气象预报方面,人类从无知懵懂到小有所成,技术进步的脚步仍然坚定向前,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有效预测时间还会逐渐增加。

379/1000
单选题

此外,云层在数天内的变化趋势,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分布,森林火灾的预警和监测,对于气象卫星来说都不过是略施身手,农业害虫的迁徙,火山活动的监测,海水潮位的异常变化也都难逃气象卫星法眼。
以上文字回填至第2段哪一处最恰当?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2.7%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0-北京区级-047/北京乡镇-062】 展开解析
380/1000
单选题

某商场1月尝试采购一款新产品进行销售,每月进货量固定为1000件,1月的销售量为800件。销售一段时间发现,从2月开始,每月的销售量均比上月高10%。问几月份会出现第1次库存清零?

A

4月

B

5月

C

6月

D

7月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8.8%
易错项:B
知识点:数列问题
来源 【2022-天津-001】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