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京味儿”,_______即北京独特的文化韵味,而一提起“京味儿”具体的构成元素,许多人想到的可能仍是皇城根下胡同里传来的阵阵吆喝、四合院承载的人情冷暖、大栅栏的老字号、琉璃厂的纸墨香,还有老北京“有里儿有面儿”的讲究……这些岁月深处的印记风貌,时至今日仍然_______。
②浓郁厚重的“京味儿”,也成了北京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富矿。近年来,《什刹海》《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等一系列“京剧”,在胡同生活上着墨甚多,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展现老北京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热忱。从社会价值上讲,这些充满“怀旧情怀”的作品,记载着老北京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抚慰着许多人的文化乡愁,也成为外界了解北京、爱上北京的一张名片。
③描写老北京的文艺作品,成为我们的“拿手好戏”,这当然是好事。但也要看到,随着光阴荏苒、时代进步,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都,已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地理空间的扩展、经济形态的更迭、生活面貌的变迁、功能定位的演进,全面更新着城市的外在和肌理,也丰富着“京味儿”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胡同生活发生了巨变,在胡同之外,还有无数广阔的生活场景——“大厂”大厦的格子间内,怀揣梦想的新北京人奔走忙碌;中关村的咖啡厅里,创意满满的“金点子”拔节生长。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生活于斯、奋斗于斯,这片热土之上,有太多故事值得诉说;万家灯火里,有无尽悲欢有待描摹。
④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今天的北京,是兼容并蓄的北京,“新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以及城市转型的重大事件、所思所获,都是可供讲述的题材。近些年的市场上,倒也出现了不少声称描写“新时代北京”的都市题材剧,但城市在其中充其量只是“背景板”,地域特色不鲜明、北京文化不突出、时代生活不典型、现实关照不强烈,着实不够“北京”,也缺乏味道。城市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缩影,是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也彰显着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如何从城市万象、民生百态中提炼精华、把准内核,超越“胡同生活”的思维定式,拒绝脱离现实的悬浮编剧,摒弃不痛不痒的表面刻画,挖掘最值得书写的“新京味儿”,形成有特色、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作品,仍是需要深思之处。
第③段意在强调:
“京剧”创作要把脉时代生活,挖掘“新京味儿”
老北京和“新京味儿”都值得文学去呈现
文化古都的变迁正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对“京味儿”内涵的理解需要与时俱进
①“京味儿”,_______即北京独特的文化韵味,而一提起“京味儿”具体的构成元素,许多人想到的可能仍是皇城根下胡同里传来的阵阵吆喝、四合院承载的人情冷暖、大栅栏的老字号、琉璃厂的纸墨香,还有老北京“有里儿有面儿”的讲究……这些岁月深处的印记风貌,时至今日仍然_______。
②浓郁厚重的“京味儿”,也成了北京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富矿。近年来,《什刹海》《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等一系列“京剧”,在胡同生活上着墨甚多,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展现老北京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热忱。从社会价值上讲,这些充满“怀旧情怀”的作品,记载着老北京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抚慰着许多人的文化乡愁,也成为外界了解北京、爱上北京的一张名片。
③描写老北京的文艺作品,成为我们的“拿手好戏”,这当然是好事。但也要看到,随着光阴荏苒、时代进步,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都,已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地理空间的扩展、经济形态的更迭、生活面貌的变迁、功能定位的演进,全面更新着城市的外在和肌理,也丰富着“京味儿”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胡同生活发生了巨变,在胡同之外,还有无数广阔的生活场景——“大厂”大厦的格子间内,怀揣梦想的新北京人奔走忙碌;中关村的咖啡厅里,创意满满的“金点子”拔节生长。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生活于斯、奋斗于斯,这片热土之上,有太多故事值得诉说;万家灯火里,有无尽悲欢有待描摹。
④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今天的北京,是兼容并蓄的北京,“新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以及城市转型的重大事件、所思所获,都是可供讲述的题材。近些年的市场上,倒也出现了不少声称描写“新时代北京”的都市题材剧,但城市在其中充其量只是“背景板”,地域特色不鲜明、北京文化不突出、时代生活不典型、现实关照不强烈,着实不够“北京”,也缺乏味道。城市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缩影,是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也彰显着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如何从城市万象、民生百态中提炼精华、把准内核,超越“胡同生活”的思维定式,拒绝脱离现实的悬浮编剧,摒弃不痛不痒的表面刻画,挖掘最值得书写的“新京味儿”,形成有特色、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作品,仍是需要深思之处。
第②段主要讲的是:
“京剧”佳作的成功经验
系列“京剧”的广告效应
京剧创作中的“京味儿”情结
系列“京剧”的题材来源及社会价值
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矿物质而不是有机质,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根据现有的科学实验结果,任何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中被植物吸收都要经历有机质的矿化过程。矿化过程就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复杂的有机物质,如植物的根茎叶,被分解(腐解)为简单化合物,然后转化成二氧化碳、水、氨(氮)和其他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离子或简单化合物),才能够被植物根系吸收。事实上,从有机肥生产过程为什么必须堆腐就可理解这个原理,有机肥堆腐过程就是利用微生物将作物根系不能吸收的根茎叶等有机物分解,变为可以随水分进入作物根系被吸收的矿质养分。如果不经过堆腐,作物有机残体直接放在土壤中,有机残体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与作物“争肥”,造成作物营养不良。因此,人们采取堆腐的方法,在施用于农田之前将有机质先行矿化分解。
对于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如氮磷钾来说,无论是施用有机肥还是化学肥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有机肥的来源物质即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矿质养分比一般的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提供的养分种类丰富,现在,为了一次性给作物提供多种养分,更主要是为了降低施肥的劳动成本,许多化肥厂家生产出了多种复合肥,即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养分的化肥。如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磷酸二铵。现在也有些复合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有的复合功效专用肥甚至还加了一些微量元素,如硒、硼、锌等。事实上,作物需求最多的是氮磷钾这三种元素,其中,氮素是各种作物需求量最大的养分,尤其是蔬菜。其实,除了某些区域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外,其他矿质养分,其在土壤中的含量(由岩石矿物风化而来和通过生物小循环聚集)基本能够满足作物生产需要,不需要单独施用。
值得指出的是,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有机的。现在很多人抱怨说,化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味道”,而有机肥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风味足”,这也许是因为某些目前土壤肥料科学还没有证实的有机肥中的有机官能团或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进入瓜果蔬农产品所起到的作用。但更可能的是因为施用化肥生产,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高,特别是氮素含量高,作物生长快,产品水分大,还没有“性成熟”就被采摘的缘故。
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而且一般来说,化肥能够提供高浓度的速效养分,可以及时快速满足作物生长旺盛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求。但毫无疑问,没有化肥仅靠有机肥,不能使14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如果停止施用化肥,根据生物小循环定律和地质大循环定律,土壤肥力会不断下降,作物的高产稳产会无以为继,鼓励和推广有机肥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生产“有机食品”,而是要把作物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包括秸秆和人畜排泄物,进行资源再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排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是:
正确认识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和化肥孰优孰劣
什么是植物真正需要的养分
揭秘“有机产品”背后的真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研究结果近日公布。对全国1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约为2小时,22.95%的大学生基本每天都玩网络游戏。游戏不只是男生的偏好,47.7%的女生表示玩网络游戏,14%的女生基本每天都玩。_______, 高职院校学生玩游戏者近七成,普通本科高校玩游戏者超五成,双一流高校玩游戏者超六成。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比2017年增加4.44分钟;2018年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19.81分钟,比2017年减少0.57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9.58分钟,比2017年减少2.42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5.56分钟,比2017年减少1.32分钟;2018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玩游戏的时间,大致是我国成人阅读时间的6倍。大学生花这么长时间在网络游戏中,已经超出了“适当乐于其中”的范畴,显得颇不正常。提高我国大学生培养质量,需要引导大学生控制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培养大学生更广泛的兴趣。
大学生花这么多时间在网游之中,有多方面原因。有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宅男”“宅女”,除学习之外,休闲时间就用电子产品打发时间。以前由于学习任务重,玩游戏的时间被家长严格控制,到了大学,学习任务变得相对轻松,加之老师平时管得不严,不少学生就宅在宿舍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不能自拔。调查显示,31.97%受访大学生有熬夜玩游戏的经历,其中3.52%经常熬夜,28.45%偶尔熬夜。
一些大学生进大学之后,缺乏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感到十分迷茫,这也是玩游戏多、读书少的重要原因。而进大学后变得迷茫,又和基础教育的升学导向有关——升学导向主要以考大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不少老师和家长还以“进大学之后就轻松了”、“可以好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来激励学生在中学时苦读备考。因此,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也就彻底“放松”下来,有人以前几乎不玩游戏,现在也天天玩游戏,仿佛要把之前的“损失”补回来。
此外,与以前中小学被老师、家长管着的学习生活不同,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规划。然而不少大学生不具备充分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规划能力,不知道如何自主安排时间,如果周围其他同学大多以打游戏度日,他们也就“随大流”跟着玩游戏了。
针对大学生花太多时间玩游戏甚至沉迷网游的问题,我国大学也进行了治理,有的治理手段还很严厉,甚至引发了争议。比如,禁止新生配个人电脑,学生宿舍晚上10点断电断网,对大学生采取高中管理方式统一早自习、晚自习,但效果有限。鉴于此,大学首先必须从严教育管理,让大学生平时就不敢松懈。在发达国家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大多感慨读大学特别忙、特别累,这是因为学校要求特别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规划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大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我国基础教育需要真正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不能灌输给孩子功利的读书观,不能让学生形成“不考试、不升学、派不上晋升用场,就不必读书”的偏见。建立终身学习社会,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淡化读书的功利价值,让学生真正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与乐趣。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让读书替代游戏
游戏:大学是否应禁止
大学生为何热衷玩游戏
沉溺于游戏的当代大学生
①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人将此定位为“世界的开端”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始”。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哥伦布开启这次创造历史的伟大航行时,竟然是揣着香料梦想上路的。香料是推动欧洲国家探索世界的催化剂,对香料的渴望和欲求激发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全球探索,成为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②香料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过去的解释大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食物容易腐败,使用香料不仅可以掩盖异味,还可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然而,这种解释仍然无法让我们理解当时香料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分量。一种物品引发的极度欲望,单看使用价值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如果香料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开端”。
③事实上,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对香料的渴求,更多是基于某种神秘的想象。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人一直在使用东方的香料。香料来自神秘的东方,为这种想象提供了空间。而且欧洲中世纪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天堂中飘着香料的味道,基督教众神和死去的帝王们,身上也都带有香料之气。
④因此,人们认为,香料必然产自天堂。所以,当哥伦布向西航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在向着天堂航行,如果能够找到香料,就证明他抵达了天堂。直到去世,哥伦布始终固执地认为,他离天堂只有一步之遥。
⑤香料也是欧洲贵族彰显身份的标志。在欧洲基督时代之前的希腊时期,就有一条从印度通向欧洲大陆的香料之路,不过当时输入欧洲的香料数量较少,自然成为奢侈品。直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香料大量涌入,香料价格开始下降。但是尽管如此,对罗马人而言,香料仍是品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是罗马帝国贵族显示排场的法宝,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人批评香料使人变得虚弱,消磨阳刚之气,导致罗马帝国出现奢靡之风。
⑥那时候欧洲人甚至用香料来治病。在欧洲黑死病爆发时期,人们佩戴装有香料的香盒,认为可以抵制瘟疫。当时主导欧洲的医学学说还是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维持四体液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四体液脱离自然的正常状态,是发生疾病的原因。依据“体液学说”,人的衰老是“内部热力”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使用具有温热作用的香料足以延缓衰老过程。
⑦香料后来失宠了,原因显得很吊诡。欧洲人最初对香料的狂热欲求,开启了纷纷涌向东方寻找香料的历史,也陆续见证了欧洲几大帝国的兴衰。几百年的反复争夺,使得香料产地扩散,产量剧增,再也无法成为某个帝国的摇钱树了。
⑧香料失宠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新航路开辟后,可以调和味道的蔬菜出现,取代了香料的功能。十六、十七世纪时,人们产生了新的嗜好,先是烟草风靡全球,随后则是咖啡和茶,这些商品比香料更加有利可图。
⑨随着香料在基督教中象征意义的消失和欧洲消费主义的发展,贵族们彰显地位的消费品转向了首饰、音乐、服装、住房、艺术和交通工具。新的时代到来,人们烹饪偏好的改变,更使香料的烹饪功能丧失殆尽。欧洲中世纪的烹饪,寻求的是食物味道的转化,后来寻求的则是食物的原汁原味。随着民族意识的崛起,食物被贴上了民族的标签,香料被欧洲看作异域的标志,只有耽于感官享受的民族才会热衷于此。与之相反,欧洲理性主义时代最为贬斥的就是一味追求感官享受,而不诉诸理性。
最适合做所给材料标题的是:
香料传奇:欲望创造的历史
航海轶事:香料与神秘东方
天堂想象:“香气氤氲”的基督教
世界开端:大航海时代的财富追逐
格陵兰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可达-70℃,冰雪覆盖面积占整个岛屿的81%,这么寒冷的一个地方,实在与它绿意盎然的名字不相符(“格陵兰”意为“绿色土地”)。随着气候变暖,格陵兰的冰川逐渐融化,冰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形成深坑,就像一口口锅,称为冰川锅穴。这些锅穴大小不一,大的可达10米宽,上百米深,一直延伸到冰川底部,甚至形成冰川洞,可能导致整个冰川崩塌。
格陵兰无疑是地球变暖的“前线”。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格陵兰可以作为地球上的一个气候指示器。北极的冰川储存着气候的信息,通过冰芯我们可以测定冰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冰雪中含有三种不同的氧同位素,因此,如果在格陵兰的冰帽上打钻,测量冰芯中的每个冰层的氧-18比例,就可以得知格陵兰每一年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
“从现有的可靠测量来看,格陵兰岛正快速消融。”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安德斯·波克这么认为。2011年,他在哥本哈根北极研究所的档案中找到一些老旧飞行日志,其中有关于北极附近冰川的观察记录。几乎同一时间,丹麦国家调查局在清理地下室时发现一批旧图片,这些图片是极地探险家克努兹·拉斯穆森1933年到格陵兰进行第七次极地探险的记录。波克和同事将图像数字化,并用软件对比格陵兰岛东南部海岸线,查看其中的不同之处。波克说,20世纪30年代冰川融化得比现在快,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冷却期,这期间形成了新的冰层,但在2000年又开始加速融化。
“20世纪90年代,格陵兰岛的冰川差不多能达到平衡状态(即降雪和融化、冰裂相等),但现在的总质量亏损超过3000亿吨/年。如果按照每人一年使用4万升水来计算,这是地球上人们一年的用水量。按现在的趋势看,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波克认为,“从最新研究来看,海洋在冰川的消融中起着关键作用,暖流一经过已经破裂的冰川,大面积的融化就会发生,这和气温升高共同导致冰川融化。”
格陵兰气候变化几乎决定着当地以捕猎为生的土著的去留。岛上主要的陆地哺乳动物有北极熊、麝牛、驯鹿、北极狐、雪兔、貂和旅鼠,附近水域中主要有海豹和鲸,它们过去是岛上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到了20世纪初期,海水温度上升使海豹几乎在格陵兰南部绝迹,后来气候转冷,大群海豹才又现身。而现在,因为浮冰融化,依赖浮冰捕食海豹的标志性动物——北极熊的生存也出现危机。
下列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是:
格陵兰气候变迁史
极地生态环境管窥
正在消融的格陵兰
正逐渐变暖的地球
下列新闻标题用语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近年来,在众多城市和工厂密布的珠三角地区,天空经常灰蒙蒙一片,大气能见度很差。
很多市民可能并不清楚,棕色云团正是能见度下降的“罪魁祸首”:棕色云团中的一些微小颗粒,会吸收阳光,或者将部分阳光反射回大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棕色云团报告就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州的日光强度已经下降了五分之一以上。
北京大学环境系教授张远航及其同事在珠三角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珠三角空气有很多污染物,其中那些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是造成能见度衰退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中,却没有关于PM2.5的规定。我们每天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上看到的空气质量日报中所谓的“可吸入颗粒物”,仅指那些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每立方米PM2.5的浓度如果上升20微克的话,中国和印度每年就会有约34万人死亡。即使按照折中的估计,棕色云团相关的PM2.5所致经济损失,也将分别占到中国GDP的3.6%以及印度GDP的2.2%。
除了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棕色云团还可能影响气候。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此外,棕色云团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中硫酸盐等多种成分可以降温。而黑碳的成分正在加快喜马拉雅等地冰川的融化速度,因为黑碳沉降在冰雪上,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吸收热量的能力增强;黑碳还会加热空气。这些因素,都使得冰川融化加速。
然而,棕色云团对整个气候系统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比这复杂得多。它可以通过反射阳光和吸收热量减缓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如果棕色云团一夜之间消失。全球气温可能迅速上升多达2度,而这正是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还能容忍的最大升温幅度。
以下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棕色云团与城市能见度
棕色云团的危害
棕色云团中的PM2.5
复杂的棕色云团
我国科研人员经过临床和对动物的多次试验,发现中药山茱萸具有抗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是新的高效低毒免疫抑制剂。某医学杂志首次发表了关于这一成果的论文,多少有些遗憾的是,从杂志社收到该论文到公开发表间隔了6周,如果这一论文能尽早发表的话,这6周内许多这类患者均可以避免患病。
以下哪一项最能削弱上述论述:
口服山茱萸可能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
上述医学杂志在发表此论文前,未送有关专家审查
只有口服山茱萸超过2个月,才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山茱萸具有抗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2021年,在北京市不断创新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基础上,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度扩容。天津、上海、海南、重庆4省市近日成为新晋试点地区。4省市合计明确203项试点任务,与北京市形成“1+N”的试点格局。
试点扩容对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计,此举必将带动更多国际先进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产生鲶鱼效应,为推动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带来更多利好。
首先,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塑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当前,我国的服务业开放既面临重要的机遇,也存在现实的差距。一方面,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消费形态正在由以实物消费为主加快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转变,服务业吸收外资已占吸收外资总量的70%以上。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约占GDP的5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存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持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塑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其次,这有利于更好发挥地方首创精神。服务业开放点多面广、门类众多,既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统筹,又涉及各类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多维度开展创新探索。比如,天津将试点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大局中加以谋划考虑;________将强化国家战略承载区域的示范效应;________统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________推动制度集成创新,着力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总的来看,这次开展试点的4省市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域和产业代表性较强。因此,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地方首创精神,能够在工作中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对全国服务业开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最后,这还有利于加强协同开放。新增4个试点省市,有助于与北京的示范区建设形成梯次安排与协调配合,更加有序安排试点政策实施和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多点开展试验论证,形成综合效应。可在统筹好共性领域开放探索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地区特色、特点,鼓励差异化探索。将北京市24项创新性较强的试点任务纳入4省市方案,接近52项共性试点任务的半数,共同开展开放探索;明确有各地特色的措施151项,约占总体203项试点任务的四分之三。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服务业支撑经济发展再破新纪录
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创新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以扩大开放培育服务业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