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标志其发生的事件是:
清帝退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2011年外国入境旅游总人数与2010年相比较:
约提高了19.6%
约提高了2.7%
约下降12.1%
约下降6.9%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其中农村新增196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微博用户同比增加5873万人,网民中微博用户的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16个百分点,达到54.8%。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全年网络购物用户增加4807万,用户绝对增长量超出上年1463万。网上支付使用率提升至39.2%,全年用户增长5389万。网上银行使用率提升至39.2%,比上年底提升6.9个百分点。70.6%的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
与2010年相比,2011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增加了:
1463万人
3344万人
4807万人
5389万人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粮食总产量登上了5亿5千万吨新台阶,初步统计,201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长4.5%。
2011年,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始终不放松,实现了夏粮、早稻、秋粮生产季季增长,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全国夏粮总产量12627万吨,比去年增产321万吨,增长2.5%;早稻总产量3276万吨,比去年增产143万吨,增长4.5%;秋粮总产量41218万吨,比去年增产2018万吨,增长5.1%。
2011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5亿吨,达到51045万吨。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078万吨,比去年增产503万吨,增长2.6%;小麦总产量11792万吨,比去年增产274万吨,增长2.4%;玉米总产量19175万吨,比去年增加1450万吨,增长8.2%,玉米大幅度增产使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国13个粮食生产省(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3422万吨,比2010年增产2238万吨,增产5.4%,占全国总增产量的90.5%,粮食主产区的稳定增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共增产粮食1386万吨,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6%,其中黑龙江增产558万吨,增长11.1%,吉林增产329万吨,增长11.6%,辽宁增产270万吨,增长15.3%,内蒙古增产229万吨,增长10.6%。
粮食产量超5千万吨的黑龙江、河南两省,2011年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5571万吨和5543万吨,双双登上5500万吨新台阶。
主要受气候影响,贵州和重庆全年粮食总产量减产,贵州减产235万吨,下降21.2%,重庆减产29万吨,下降2.5%,三季粮食中,夏粮产量减产的有甘肃、宁夏、新疆三省(区);早稻产量减产的有安徽、湖北、广西三省(区);秋粮产量贵州减产279万吨,下降29.3%,重庆减产30万吨,下降3%,上海略有减产。
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10年增产:
2570万吨
1640万吨
2000万吨
2460万吨
2011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2011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863万人。
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有553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5.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组织2.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2011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3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56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82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63万人和521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1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6万人。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2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50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提高,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年末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725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7.3%,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征缴收入139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27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
2011年年末企业退休人员总数为:
6113万人
5212万人
4725万人
6658万人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2011年累计出国留学人数比1978年规模扩大了375倍。留学群体低龄化趋势明显,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当年留学总人数的19.8%,据2011年美国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赴美留学人数约占当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45%,2011年赴美留学人数为15.76万人,且仍然保持20%~30%的年增长速度。
2011年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较1978年翻了:
接近3番
接近4番
接近5番
接近6番
2002年6月到2007年6月,网民的年平均增长数约为:
1298万
1948万
2324万
2798万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其中农村新增196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微博用户同比增加5873万人,网民中微博用户的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16个百分点,达到54.8%。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全年网络购物用户增加4807万,用户绝对增长量超出上年1463万。网上支付使用率提升至39.2%,全年用户增长5389万。网上银行使用率提升至39.2%,比上年底提升6.9个百分点。70.6%的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
2012年我国城镇网民数占网民总数的比重约为:
26.6%
27.7%
72.3%
73.4%
宋代青白瓷作为一种器物符号,是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的一种单色釉瓷器。它兼具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不但是历史长河中器物文明的里程碑,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
青白瓷取得的成就与宋代发达的经济分不开。北宋后期,宋金对峙,南方经济明显超过了北方,景德镇青白瓷也在此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富庶的社会经济也让宋人失去了汉唐那种博大、开阔、外向、奋发的眼界、胸襟、抱负与理想,代之而起的是克制自持、温文儒雅、宁静自适的审美理想。所以,不是华贵富丽的彩瓷,而是景德镇的青白瓷,成为宋代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自青白瓷问世,制瓷工匠便特别注意成型技艺的提高,坯体加工十分精细。这是由青白瓷的工艺特征决定的。青白瓷胎骨较清薄而洁白,釉质具有通透感,造型轻巧,因而坯体上如有任何痕迹和杂物,在经施釉烧成后,都会在这种透明釉下暴露无遗。
青白瓷常出现的纹饰有婴戏、兰草、莲纹、海浪纹等。其中莲纹流传甚广,常见的有莲花或莲藕纹、缠枝莲纹或折枝莲,莲纹与相应器形结合,呈现一种婀娜多姿之态。青白瓷的造型以秀丽挺拔为特色,如瓜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口的折沿,碗、盘、碟等口部多用花口或在内壁饰五至六条凸起的出筋纹,轻巧玲珑的造型、清雅柔美的纹样、莹润恬静的釉色相结合,使器物呈现一种柔美优雅的韵味。
宋代审美风潮的变化与理学的兴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哲学理念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工艺美术上,使得宋代工艺的造型和装饰都显得较为平实。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端庄典雅的风致,显然是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与宋代整个审美思潮相一致,青白瓷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崇高社会任务,其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平欲;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致善。
青白瓷使用的青白釉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重石灰釉,钙含量很高,入窑焙烧后积釉处呈水绿色,呈现温润如玉的风姿。宗白华曾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极绚烂,又极平淡。”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农耕文明对土、石、玉审美的延展,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青白瓷就是这样一种承载玉德的瓷器。瓷器自唐五代以来,不仅不断适应和满足着变化的时代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追随着审美情趣的变化轨迹。青白瓷的如玉质地 和釉色在宋代匠师的手中赫然而出,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在宋人的精神世界里拓疆统驭,更在中国审美传统中发展壮大。
下列选项中,不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的是:
轻巧挺拔的造型
莹润通透的釉色
清新质朴的纹样
绚烂多姿的风格
2011年,全国电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05576万千瓦,同比增长9.25%;其中,水电23051万千瓦,同比增长6.69%,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21.83%;火电76546万千瓦,同比增长7.86%,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72.5%;核电1257万千瓦,同比增长16.15%,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1.19%;风电4505万千瓦,同比增长52.33%,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27%。
201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8%。其中水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14.03%,比2010年同期降低2.2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比2010年同期提高1.73个百分点;核电、并网风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5%和1.55%,比2010年同期分别提高了0.08个百分点和0.38个百分点。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全国的水电发电量约:
上升6.5%
上升11.7%
下降2.2%
下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