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1984 亚太材料强度研究会 创始人 中国科学家”的相关试题
材料

喜马拉雅山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其顶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堪称世界之最。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青藏高原进行实地勘测,弄清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来龙去脉。科学家们从喜马拉雅山的远古海底沉积层中找到了鱼龙、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生物的化石标本,从而证明:早在4000~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众所周知,地球最上层约不到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层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叫做岩石层,岩石层可以发生脆性断裂,形成为数不多的板块,板块之间可以作相对运动。根据板块大地构造假说,科学家们将全球岩石分为6个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使得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褶曲隆起所致。这样古海便渐渐消失,代之以高耸入云的山脉。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不会超过万米的。他们曾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解释。()①我们用雪白细嫩的豆腐来“叠罗汉”,()①不需叠上几层,最底层的豆腐必将由于承受不了其上的压力而最终“垮台”。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山脉的升高。因为山脉的升高也像是“叠罗汉”,只不过是用泥土、岩石在不断堆积而已。在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所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偌大的山体就会像豆腐那样散架崩塌。经过推算,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极限负荷是当山脉上升到10000米时的负荷。这一假说同样证明了地球上至今没有万米高山的原因。然而,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升,()②上升速度仍保持每年5厘米不变,()②不用25000年,高度将超过万米。到那时,喜马拉雅山脉是散架崩塌,还是继续高耸地球上,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

51/1000
单选题

关于科学家推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但喜马拉雅山能否超过万米还是个谜

B

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但喜马拉雅山有可能超过万米

C

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喜马拉雅山也不例外

D

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喜马拉雅山最高只能达到万米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08-云南-034】 展开解析
52/1000
单选题

下列著名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

(1)提出了生物进理论论

B

(2)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铀

C

(3)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D

(4)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6.7%
易错项:D
知识点: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来源 【2014-新疆兵团-002/重庆下-004/黑龙江政法干警-003】 展开解析
53/1000
单选题

向民众________科学知识,________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科学家首先要致力于科研,他究竟能花多少时间来做科普,显然无法一概而论。通常,一线科学家很难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参与一波又一波的科普活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输  传递

B

传递  传播

C

传导  传扬

D

传达  传承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3.3%
易错项:A
知识点:主谓宾关系
来源 【2020-联考/山西-037】 展开解析
54/1000
单选题

西太平洋是全球海山系统分布最为集中的海域,人类对此处海山的认识却非常有限。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西太平洋的暖池和北赤道流等对中国气候有重要影响,是物理海洋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区域;这里还有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珊瑚礁大三角区,是开展海洋生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热点区域。因此,海洋科学家可以在此开展海山的水文物理、化学及生源要素、地形地貌和底质环境及生物生态等多学科协同探测与研究。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

人们对西太平洋海山系统的认识

B

西太平洋区域所蕴含的海洋资源

C

在西太平洋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D

西太平洋对中国气候和地质的影响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4.8%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0-国考地市-042/国考副省-038】 展开解析
55/1000
单选题

新时代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下列科学家与其成就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②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③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赵忠尧
④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
⑤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拓荒者——汤飞凡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正确答案:C
正确率:32.2%
易错项:B
知识点:政治理论
来源 【2022-联考/湖北-010】 展开解析
材料

在英国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的一篇美国科学家的论文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四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也较小,而且没有精神。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发生类似现象。另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这些结论引起了科学家的担心,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不安。

苏格兰科学家普斯陶伊的转基因土豆研究,情况却有所不同。去年秋季,普斯陶伊称,自己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结果表明,年幼老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脏、脾和消化道都出现损伤,而且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他由此推论,转基因产品对人体也会有类似影响。他的结论据说得到了14个国家20名科学家的认同,但英国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宣布,该学会组织的6人专家组经过详细评估发现,他的研究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操作和数据上,都充满漏洞,他的结论无法成立。然而,这场在英国引起并跨出国界的轩然大波却至今未平。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生物技术,这一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美国是转基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的大学、科研机关和企业等已经开发出上百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其中仅有43个品种的安全性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确认。面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正在进行大面积种植与大量出口以及由此引发争议的现状,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郑重承诺,将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全面调查。看来,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是应当注意吸取任何一种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教训的。

56/1000
单选题

引起“科学家的担心”和“世界范围的不安”的原因是:

A

“BT玉米”抗虫害能力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某些转基因大豆可能会致癌

B

转基因作物只能间接给人类带来益处,并且有的还影响人体健康

C

某些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有一些会削弱作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D

转基因作物会毒杀昆虫或影响昆虫的发育,并会降低人体自身的防癌功能

正确答案:C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12-吉林甲级-037】 展开解析
材料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因此不得不努力将其简化。我们把周围的人归类为朋友或敌人,将他们的动机分成善意或恶意,并将事件的复杂根源归结为直接的原因。这些捷径帮助我们游弋于社会存在的复杂性之中,协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后果进行预测,从而促进决策。但这种“思维模型”是一种简化策略,必然会出错。我们可以借助这种策略应对日常的挑战,但是由于它遗漏了很多细节,当我们处于已有的经验分类和解释都不太适用的环境时,简化策略就会____________。

然而,没有这些捷径,我们将会迷失或者瘫痪。我们既缺乏心智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去破译所有社会存在中因果关系的完整网络,所以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反应必须基于不完整的、偶尔误导性的思维模型。

社会科学所能提供的最好“产品”实际上和这种思维模型也没有多大差别。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使用简单的概念框架(即他们口中的“模型”)来分析世界,其优势在于能展现清晰的因果链条,从而使一个特定的预测可以明确构建在一个特定的假设之上。好的社会科学,会把我们未经检验的直觉转化成一个满是箭头的“地图”,有时候它会让我们看到,当那些直觉延伸到其逻辑结论时,结果可能出人意表。

全国通用型的理论框架,比如经济学家喜欢使用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是如此宏观而包罗万象,以致根本无法用于任何现实世界的解释或者预测。通常来说,有用的社会科学模型都是不含变量的简化模型。它们舍弃了许多细节而聚焦在某一特定背景下最为关联的方面,应用经济学家的数学模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管是否以固定模式存在,社会科学家就是靠把某项事件不断简化来谋生的。

不过,虽然简化对于解释一项事务来说必不可少,但它也可能会是一个陷阱。你很可能会固守一个模型,却未能意识到变化了的情境需要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

57/1000
单选题

关于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模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因全面复杂而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B

出于专业建构,不会出现愚蠢的错误

C

具有前瞻性,不依赖人的直觉判断

D

与一般人的思维模型一样依据简化策略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0.0%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8-北京-064】 展开解析
58/1000
单选题

近日,科学家首次证实蜥蜴睡眠时存在快速眼动和慢波睡眠两种状态,在快速眼动状态下,大脑产生高频电波且眼睛快速闪动,这些现象与做梦存在关联。科学家据此推测:蜥蜴和人类一样,在睡眠时会做梦。
科学家推测的成立,需要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

人类做梦出现在快速眼动阶段

B

蜥蜴和人类有一些共同的生物特性

C

睡眠期间快速眼动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

D

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人在睡眠时会经常做梦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6.5%
易错项:B
知识点:前提型
来源 【2020-四川上-082】 展开解析
59/1000
单选题

某科学家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土层时,发现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含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科学家据此推测,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从而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科学家的推测:

A

小行星一般由硅、铁类元素构成,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

B

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而由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的很小一部分

C

铱元素不仅存在于地球外的天体,也存在于地壳内部

D

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存在于富含铱元素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

正确答案:D
正确率:22.7%
易错项:B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17-四川下-078/重庆下-093】 展开解析
60/1000
单选题

中国的沙漠的确为世界上的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已经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南极洲,也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干燥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极端环境。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中国沙漠为外星研究提供理想场所

B

中国沙漠比南极洲更适合进行生物研究

C

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

D

具有最极端的环境是中国沙漠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2.4%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08-国考-003】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