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最新发现被命名为“郑氏晓廷龙”的小恐龙是始祖鸟的“亲戚”,与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亲缘关系非常近。通过分析始祖鸟的形态,并对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得出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即始祖鸟是迅猛龙的祖先,而不是鸟类的祖先。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推测的是:
恐爪龙类是一类与恐龙亲缘关系很近的鸟
恐爪龙类是一类与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
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成植食性恐龙,再演化成鸟类
始祖鸟标本被命名后,一直被认为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鸟类
大脑腺苷是细胞耗能后的产物。当我们一觉醒来认真工作时,由葡萄糖等物质合成的三磷酸腺苷会为大脑提供能量,供能过程中,三磷酸腺苷会逐级水解为二磷酸腺苷和单磷酸腺苷,并最终水解为大脑腺苷。大脑腺苷会抑制下丘脑中神经元的兴奋,催促神经系统进入睡眠状态,大脑腺苷积累得越多,人越感到困倦。一般来说,当我们晚上睡觉时,大脑会自动清理腺苷。当我们紧张工作时,大脑的高强度运转会让人暂时保持清醒,一旦忙完工作,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时,此时为大脑清理腺苷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人的困意便越来越浓。
这段文字主要回答的问题是:
大脑腺苷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忙完工作安静下来会犯困
如何让大脑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
大脑腺苷是怎么影响人的睡眠的
①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人将此定位为“世界的开端”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始”。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哥伦布开启这次创造历史的伟大航行时,竟然是揣着香料梦想上路的。香料是推动欧洲国家探索世界的催化剂,对香料的渴望和欲求激发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全球探索,成为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②香料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过去的解释大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食物容易腐败,使用香料不仅可以掩盖异味,还可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然而,这种解释仍然无法让我们理解当时香料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分量。一种物品引发的极度欲望,单看使用价值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如果香料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开端”。
③事实上,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对香料的渴求,更多是基于某种神秘的想象。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人一直在使用东方的香料。香料来自神秘的东方,为这种想象提供了空间。而且欧洲中世纪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天堂中飘着香料的味道,基督教众神和死去的帝王们,身上也都带有香料之气。
④因此,人们认为,香料必然产自天堂。所以,当哥伦布向西航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在向着天堂航行,如果能够找到香料,就证明他抵达了天堂。直到去世,哥伦布始终固执地认为,他离天堂只有一步之遥。
⑤香料也是欧洲贵族彰显身份的标志。在欧洲基督时代之前的希腊时期,就有一条从印度通向欧洲大陆的香料之路,不过当时输入欧洲的香料数量较少,自然成为奢侈品。直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香料大量涌入,香料价格开始下降。但是尽管如此,对罗马人而言,香料仍是品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是罗马帝国贵族显示排场的法宝,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人批评香料使人变得虚弱,消磨阳刚之气,导致罗马帝国出现奢靡之风。
⑥那时候欧洲人甚至用香料来治病。在欧洲黑死病爆发时期,人们佩戴装有香料的香盒,认为可以抵制瘟疫。当时主导欧洲的医学学说还是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维持四体液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四体液脱离自然的正常状态,是发生疾病的原因。依据“体液学说”,人的衰老是“内部热力”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使用具有温热作用的香料足以延缓衰老过程。
⑦香料后来失宠了,原因显得很吊诡。欧洲人最初对香料的狂热欲求,开启了纷纷涌向东方寻找香料的历史,也陆续见证了欧洲几大帝国的兴衰。几百年的反复争夺,使得香料产地扩散,产量剧增,再也无法成为某个帝国的摇钱树了。
⑧香料失宠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新航路开辟后,可以调和味道的蔬菜出现,取代了香料的功能。十六、十七世纪时,人们产生了新的嗜好,先是烟草风靡全球,随后则是咖啡和茶,这些商品比香料更加有利可图。
⑨随着香料在基督教中象征意义的消失和欧洲消费主义的发展,贵族们彰显地位的消费品转向了首饰、音乐、服装、住房、艺术和交通工具。新的时代到来,人们烹饪偏好的改变,更使香料的烹饪功能丧失殆尽。欧洲中世纪的烹饪,寻求的是食物味道的转化,后来寻求的则是食物的原汁原味。随着民族意识的崛起,食物被贴上了民族的标签,香料被欧洲看作异域的标志,只有耽于感官享受的民族才会热衷于此。与之相反,欧洲理性主义时代最为贬斥的就是一味追求感官享受,而不诉诸理性。
根据所给材料,以下哪一项不是哥伦布时代欧洲人渴求香料的原因:
对天堂的想象
对理性的诉求
对显赫身份的向往
对延缓衰老的渴望
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
上述文段中“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中“这”指的是:
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鸟男们”受到荷尔蒙困扰
春天日照影响鸟类行动
物竞天择理论
飓风强度增大与海洋温度上升密切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应引起人们的警惕,海洋里这些额外的热量是人类制造的,开一次灯或踩一下油门,都可能导致一次破坏巨大的飓风诞生。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降低能源消耗可减少自然灾害
降低海洋温度就不会有飓风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飓风的发生
飓风强度与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
一项研究重建了过去25年来鸟类在20多万个地点创造的声音景观,结果发现,现今鸟类的声音强度已经出现了普遍的下降,且不如过去那般高低起伏、动听悦耳。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气候变化导致的。但反对者认为,这与气候无关,主要是因为鸟类社群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致使物种减少导致。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研究者的观点?
日益严重的变暖趋势导致鸟类社群物种缩窄
鸟类的声音变得越来越简单且异质性越来越小
一些歌声动听婉转的鸟类正在向高纬度迁移
一般来说,体型较小的物种灭绝风险较高
磷存在于我们的DNA中,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但它早期是如何到达地球的仍是一个谜。近日,科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形成区域,追踪到了含磷分子从宇宙到达地球的“旅程”。观测结果表明,含磷分子是在大质量恒星形成时产生的,刚形成的恒星会释放气流,在星际云中打造出一条通道。随着恒星震动和释放辐射,含磷分子在这些通道壁上沉积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磷粒子,这些粒子逐渐汇聚、融合,从一块小石头变成了彗星,而这些彗星,就成为了生命的“信使”,携带着生命分子来到了地球。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早期的彗星撞击事件为地球带来每年10万亿千克的有机物质,它们进入地球环境后开启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科学家已经在陨石中找到了证据,研究发现为数不多的一些陨石携带有包含了一氧化二磷等含磷分子的有机物
彗星撞击地球表面时,可产生36万个大气压,温度可达2500℃,会引发彗星晶体中的磷元素发生未知化学变化
仅仅是拥有DNA的所需物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上千万甚至是上亿万分之一的概率才能满足生命形成所需的条件
中国地理学研究在指向当前紧迫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同时,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学科基础的研究却出现了被_______的趋势。对地理学整体发展方向的关注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_______了整个科学发展大趋势。高新观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仍不够普及。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削弱 阻碍
减弱 隔断
削减 延缓
减少 延宕
2009年,我国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新立和在研项目共547项,其中新立项目123项,在研项目424项。国家财政共投入26亿元。
以下关于2009年我国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描述,与资料相符的是:
在研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超过80%
项目经费最高的领域,其项目经费比最低者的3倍还多
平均每个领域的新立项目数量不足10个
项目经费最低的领域,其项目总数也是最少的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城市的灯光曾造成刚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迷路,使一些小海龟忽然直奔错误的方向,引导小海龟踏上了死亡之途。在很多场合下,即使动物们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他们也难以摆脱光污染的伤害,城区里的灯光会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科学家们称这种情形为天空赤热。最早指出天空赤热危害的是天文学家,因为这种光现象极大地妨碍了他们对星空的观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城市的灯光引导小海龟踏上了死亡之途
人造光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对动物和星空观测等产生危害
天空赤热是指城区里的灯光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的现象
最早指出天空赤热危害的是天文学家,因为这种光现象极大地妨碍了他们对星空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