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自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烈火焚烧若等闲
长期来看_______________。美国“人类脑计划”研究发现,坚持运动可以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使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大。该现象可能源于一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物质,有维持现有神经细胞活力并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功能。在大脑中,BDNF活跃在前额叶和海马体区域,前额叶掌控着决策、注意力以及人格;海马体具备形成及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功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运动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
运动让人更健康、有活力
运动会增加大脑中某些营养因子
运动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016年全年全国互联网保险收入为2299亿元,同比增加5.10%,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43%,较2016年上半年占比减少0.17%。其中互联网财产险收入为502亿元,同比减少34.63%,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5.76%,较2016年上半年占比减少1.14%;互联网人身险收入为1797亿元,同比增加22.6%,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8.08%,较2016年上半年占比增加0.28%。
2017年上半年全国互联网保险收入为1346亿元,同比减少6%,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5.9%。其中互联网财产险收入为238亿元,同比减少19.9%,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4.5%;互联网人身险收入为1108亿元,同比减少2.3%,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3%。
以下饼图中,最能准确反映2015年财产险(黑色)和人身险(白色)在互联网保险收入中占比状况的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在宇宙过去130多亿年里,暗物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在物质的质量比例上占据________地位,暗物质决定了宇宙物质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宇宙大尺度结构。现代超级计算机模拟更是向我们揭示,宇宙中暗物质的空间分布可以再现观测到的星系分布,暗示了星系和暗物质之间________的关系。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关键 盘根错节
核心 唇齿相依
主导 千丝万缕
优势 如影随形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庸俗实物主义的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①例如位于我国四川的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其上覆盖的垂直岩石厚达2400米
②因此,旨在直接探测暗物质的实验室通常会建于极深的地下或山里,尽最大可能屏蔽掉这些干扰
③直接探测暗物质的方式类似于守株待兔
④当然,这种能量波动极其微弱,而且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同样也有机会与这个原子核来一场亲密的邂逅,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⑤专家解释说,我们生活在一团暗物质云中,每秒钟可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暗物质粒子穿过我们的身体
⑥直接探测暗物质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精密的仪器密切观察大量的原子核,如果足够幸运,某一时刻暗物质碰撞到某个原子核,会在原子核上留下残余能量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⑥②①⑤③④
⑥④⑤②③①
③⑤⑥④②①
③⑥②⑤①④
研究人员发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或使得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成为一种常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将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是在高温、干燥、少雨和强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澳大利亚与美国西部、加拿大等一样存在高温、干燥、少雨和强风气候条件
如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限制,将使得陆地气温持续上升,陆地气温上升容易发生森林火灾
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于巨型分子云的引力塌缩。而塌缩的残留物会围绕着新生的恒星转动,形成一个富含尘埃的气体盘,称为“原行星盘”。在年轻恒星中,周围存在原行星盘的比例会随恒星年龄增长而下降,存在的时长中值约为200万~300万年。然而,正是通过原行星盘获得气体及所需物质,许多行星才能在这短短几百万年内大致演化成型。对于类似地球的其他行星而言,经历了原行星盘阶段,早期物质至少演化成了行星胚胎,并在原行星盘消散后经历进一步的碰撞和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的类地行星。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恒星和原行星盘的存在时间大致相同
原行星盘是类地行星形成中的必经阶段
巨型分子引力塌缩后随即形成行星和恒星
行星在运动中不断从原行星盘中获取所需物质
美国3M公司有一位研究员,有一次,他想发明一种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根本无法用作胶水。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即时贴”的发明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
遇到问题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一种成功的发明可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技术创新的灵感
成功的技术发明来自锲而不舍的努力
2019年8月,一个天文观测团队用引力波探测到一个2.6倍太阳质量天体。此前,人们发现的最小黑洞为5倍太阳质量,而最重的中子星质量不超过2.5倍太阳质量。由于中子星是质量“不达标”(不足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坍缩形成的一种星体,天文学家便把2.5倍和5倍太阳质量之间的差距称为“质量间隙”。现在探测到这个2.6倍太阳质量的天体,说明:
“质量间隙”或许并不存在
该天体是黑洞的可能性更大
该天体是中子星的可能性更大
该天体不能以黑洞或中子星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