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露微笑会让人留下美好印象。但是你知道吗,惊恐的表情才最引人注目。美国科学家近日通过比较大脑处理各种面部表情的速度,得出结论认为,惊恐的表情能够最快地被人类意识到。相关论文发表在《情绪》(Emotion)上。
(二)此次研究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Zald领导。他和研究小组利用视觉闪光抑制(visual flash suppression)技术(该技术能够减慢大脑对面部表情的反应速度),和一个能让双眼同时观看不同图像的阅读器,向参与实验者的一只眼睛展示静态的面部表情图像,向另一只眼睛展示一串快速翻动的随机图像,并让参与者报告他们第一眼意识到静态面部表情的时间。
(三)结果发现,相比较中性或快乐的表情,参与者意识到惊恐表情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Zald表示,这种现象在实验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四)研究人员认为,惊恐是对人类很重要的信息,它会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所以惊恐图像在视觉处理过程中走了“捷径”,更快地被人类所意识到。
(五)同时,此次研究也显示了大脑对微笑的“漠不关心”。Zald说:“快乐的表情被察觉速度甚至比中性表情还要慢。”这表明,对于没有什么危险的信号,大脑相应的关注也较少。
(六)Zald表示,面部表情对于人们传递社会交往信息至关重要。有些人,比如孤独症儿童,无法正确地判断别人的情感表情,结果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交困难。
对于第五段划线部分研究的结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惊恐信号比微笑信号对于我们更重要
对于危险的信号我们的大脑给予相应的关注更多些
大脑对于微笑并不是真的“视而不见”
整体上说,大脑对于表情的反应顺序分别是惊恐表情、中性表情和快乐表情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零点集团针对全国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9.5分,较之2005年(68.1分)和2007年(69.1分)维持稳定局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生变革的度点。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69.4分紧随东部之后(70.3分),成为2010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10分以上。
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矛盾一: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别有59.6%和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20项环保行为中,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
矛盾二: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尤其是18-25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54.6%的公众对政府工作表示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惯习,而这种惯习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
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众环保的两个趋势:
趋势一: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关注度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购买节能电器(52.7%)等,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趋势二: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61.6%),一直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65%。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未来环保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18-25岁青年来说,增加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25.6%和28.9%)也相对较为迫切。
第6段中,不能作为“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的条件的一项是:
生活中的低碳行为
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
市场的配合
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由于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文字著录,而非遗最重要的内容——记忆和技艺,都保存在传承人的身上,这就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传承中断,记忆和技艺就会立即丢失,这项非遗也就消失了。只有通过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将这些无形的记忆和技艺转化为文字,才能将其确凿地保存下来。故而本世纪以来,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和非遗名录建立肇始,对传承人的口述调查便成了为非遗立档普遍采用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为非遗立档是亟待完成的非遗传承工作
口述调查是进行非遗研究最可靠的方法
对传承人口述调查于保存非遗作用很大
传承人是做好非遗抢救工作的关键因素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脂肪当作健康的“大敌”,尤其是饱和脂肪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是,脂肪的摄入应该占每天总能量摄入的30%以下,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该在10%以下。
而最近《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似乎“颠覆”了这一观念。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从世界5大洲的18个国家,选择了高中低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共招募了超过13.5万名志愿者,通过统计他们的饮食习惯来计算营养组成,并在此后的多年(5.3至9.3年)中,追踪他们的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篇论文是关于蔬菜、水果和豆类的影响,其结论没有新鲜的地方,大致就是每天总共4份左右(375到500克)这三类食物对健康好处明显,进一步增加摄入量带来的好处不大。
而另一篇论文则是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健康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是,脂肪摄入量和种类,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风险都不相关;与脂肪摄入量最低的那一组相比,摄入量最高的那组整体死亡率、中风以及心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风险还要低一些。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则相反,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那一组比最低的那一组,总体死亡率高28%,而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导致的死亡率则没有影响。
在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同时,《柳叶刀》杂志还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挑战了健康饮食的定义,但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篇评论中,作者认为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补充了中低收入地区饮食与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加深了“饮食与健康”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是,评论作者并没有赞同研究者的结论,而是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在这项研究中,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的主要来源是动物食品(肉和奶制品)。除了脂肪外,这些食品也是锌、铁、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微量成分的良好来源。而在脂肪摄入量低(从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人群中,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入可能是不足的。所以,“脂肪降低死亡率”这个调查结果,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富含脂肪的这些食物营养密度高,解决了这些食物摄入量低的人群某些微量营养成分的缺乏”。
第二,在这两篇论文中,一篇的结论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另一篇的结论是“蔬菜、水果、豆类摄入量高降低了死亡率”。但是,蔬菜、水果和豆类,都富含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健康的影响需要分开讨论,比如添加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粗粮。
第三,混杂因素会影响到结果,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意识。比如在欧美发达地区,人们有更好的健康意识,从而可能有更多对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比如遵守医嘱、合理的睡眠、控制饮酒、食用“推荐的食物”等等。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人们接受的健康生活指导会少一些。所以,评论作者认为,人们的健康意识,可能是这项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混杂因素。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其研究结果不包括________。
蔬菜、水果和豆类摄入越多好处越大
脂肪摄入量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无关
脂肪摄入量跟死亡风险无关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
研究人员用X射线拍摄猕猴进食、打哈欠以及相互嘶吼时发出各种各样声音的影像。结果显示,猕猴很容易就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包括英语字母中最基本的5个元音。研究人员据此推测,猕猴不能说出数千个单词和完整的句子,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和人类存在差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推测:
猕猴和类人猿的声带特征是它们无法重现人类语音的原因
非洲灰鹦鹉经过人类训练之后,可以说800多个单词
人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源于大脑中特有的高度发达的语言功能区
利用电脑模拟猕猴讲完整的句子,每个词都比较清晰,并不难听懂
在考古学研究中判断人类遗骸的性别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发现牙釉质中含有釉原蛋白,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恰好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研究者认为,用牙齿判定遗骸性别的方法可用于考古研究。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牙齿是古人类遗骸中最容易找到并且保存最完好的部分
儿童遗骸的骨骼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人类遗骸的性别比例与当时人类社会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
测量某些骨骼特征如骨盆的结构通常可以直接判定性别
开车斗气、胡乱变线、强行超车等“路怒症”是一种被称为间歇性、暴发性障碍(IED)的心理疾病。有研究发现,IED患者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比例是非IED组的两倍。研究者认为,弓形虫感染有可能是导致包括“路怒症”在内的IED的罪魁祸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无法支持研究者的观点:
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往往更大胆、更敢于冒险,也因此更容易被猫抓到
弓形虫使大脑中控制威胁反应的神经元受到过度刺激,易引发攻击行为
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IED患者施以抗虫感染治疗之后,冲动行为减少
弓形虫是猫身上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但猫是比较温顺的动物
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到孤独。研究人员招募了1787名19岁至32岁的成年人,让他们完成一份问卷。调查发现,在社交媒体上每天花费时间超过120分钟的人感受到的孤独,大约是那些每天费时少于30分钟的人的两倍。研究人员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越多,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少,因此越容易感到孤独。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结论?
越容易感到孤独的人越喜欢用社交媒体
越喜欢用社交媒体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
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积极经历,容易使接收此类信息的人心态失衡
A县的大学生村官中,本科学历的人数多于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
如果上述论述为真,则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有:
①A县研究生学历的女大学生村官人数多于本科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
②A县本科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多于研究生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
③A县本科学历的女大学生村官人数多于研究生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
①和②
②和③
只有②
只有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