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耶路撒冷 雅法路 第一座高端室内购物中心 拆除犹太专科学校”的相关试题
421/1000
单选题

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法,当患者面前出现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刺激物时,引导患者放松,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该刺激物产生病理性反应。它包括快速脱敏法和接触脱敏法等。前者是治疗者陪伴病人置身于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病人不再紧张为止。后者是通过示范,让病人逐渐与所惧怕的对象接触,最终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
根据上述定义,如果要治疗一名特别害怕蛇的孩子,下列治疗方法中属于接触脱敏法的是:

A

让孩子旁观别人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过程后,再慢慢让孩子逐渐接近和触摸蛇

B

带孩子去室内蛇类养殖场,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蛇,看多了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C

给孩子讲有关蛇的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发孩子开心的情绪,逐渐减少对蛇的恐惧

D

录下孩子看见蛇后恐惧害怕的表情和动作,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把这些视频放给孩子看

正确答案:A
正确率:94.8%
易错项:B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18-国考地市-084/国考副省-087】 展开解析
422/1000
单选题

在中国,让公众理解科学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除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参与,除了更好发挥现有科普资源的作用,眼下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支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国际上的经验表明,一批职业科学普及撰稿人的存在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能抓紧培养一批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或许能为我们的科学普及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此段文字,作者意在:

A

阐明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B

介绍和评价国际上新的科学普及方面的经验

C

呼吁尽快培养职业的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

D

指出科普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4.5%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4-江苏A-002】 展开解析
423/1000
单选题

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速度为12米/秒,第二列车的速度为14米/秒,第二列车上的一旅客发现第一列车从旁边开过的时间为5秒,则第一列车的车长为多少米:

A

6

B

75

C

80

D

130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5.6%
易错项:B
知识点:行程问题
来源 【2008-江苏C-017】 展开解析
424/1000
单选题

市民孙某未经批准将已故父母的农村住宅进行了扩建,出售给市民江某。当地执法机关接到举报后,认定孙某扩建房屋违法,但因该房屋坐落的地块将被征收,故未作出拆除违建的处理决定。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孙某不具有村民身份,无权继承宅基地使用权

B

孙某与江某的房屋买卖有效,但不能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C

因该房屋坐落的地块将被征收,执法机关的行为合法合理

D

孙某虽然有违法扩建行为,但仍有权获得相关的拆迁补偿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6.2%
易错项:B
知识点:民商法
来源 【2022-江苏B-017】 展开解析
425/1000
单选题

星光公考=
【2008-四川法检-006】

A

小麦公考

B

小麦公考

C

1

D

2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0.0%
易错项:B
知识点:其他数学问题
来源 【2008-四川法检-006】 展开解析
426/1000
单选题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有关民事诉讼法的地域管辖的表述错误的是:

A

遗产继承——原告住所地

B

不动产——不动产所在地

C

合同——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

D

侵权——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2.6%
易错项:C
知识点:民商法
来源 【2024-吉林-007】 展开解析
427/1000
单选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们________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近代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为我们设定了行为的标准与判断的________,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已经________地被科学所形塑。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亲见       参照       不可避免

B

见识       规定       不可更改

C

发现       规则       不可摆脱

D

见证       依据       不可逆转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0.5%
易错项:A
知识点:并列关系,主谓宾关系,感情色彩
来源 【2018-江苏A-043/江苏C-045】 展开解析
428/1000
单选题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科学曾仅仅是“闲人”的志趣,科学普及无从谈起,人们在“非科学”的禁锢中艰难摸索。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科学在人类现代化道路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上述文字主要阐述了:

A

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极大促进了科学普及

B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普及前进的道路异常艰辛

C

科学普及应紧密联系社会并且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D

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科学普及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7.7%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9-联考/安徽-059】 展开解析
材料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具体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________________”。他还说过,“________________”,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外的因素通常不受重视。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比较简单,通常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多而增多,但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则更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难怪爱因斯坦感叹过,“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分析是对的,那么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效。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自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然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429/1000
单选题

关于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下列与作者观点相符的是:

A

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

B

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创造力

C

减少教育中的知识学习能够促进人们创造力的发展

D

儿童时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2.9%
易错项:D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0-北京区级-063】 展开解析
430/1000
单选题

国土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对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将空间治理规则纳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此,需要系统梳理现行环境保护单行法,矫正单行法只规范单一环境要素的不足,为单行法创设内部协调机制,正在制定和修改的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比如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也需要在具体内容层面突出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中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价值位序,及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需要完善协调环境空间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B

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仅仅规范单一环境要素

C

环境空间治理法治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D

修订法律法规必须凸显环境空间治理要义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8.4%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1-江苏A-017/江苏B-029/江苏C-027】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