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文学,还是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文学,多半高擎现实主义大旗开垦生活,塑造典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基本也都坚守现实主义立场,比较善于揭露、针砭生活中的负面客观真实,这是完全必要且非常宝贵的。然而,部分小说缺乏对生活中积极因素和正面形象的塑造,缺少对正面价值和情感的呼吁。其实,现实主义创作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不仅注重剖析社会的阴暗面,也应注重展示生活的亮点;不仅看重批判社会阴暗面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也更看重作家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和同情。
这段文字主要批评了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哪个方面的问题?
部分小说存在消极负面的倾向
典型人物的塑造过于刻板单一
作家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缺乏对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下面对“暴力美学”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宣传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
“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为对暴力内容进行美学化处理,发掘眩目诱人的枪战、武打动作,呈现一些血腥暴力场面
“暴力美学”与图像时代的发展相生相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规避道德评价,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直接还给观众
脂肪也有好坏之分,好脂肪(如顺式脂肪、不饱和脂肪)有助于新陈代谢,是身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而反式脂肪(又名反式脂肪酸)则是不折不扣的坏脂肪。国外研究显示,反式脂肪可能提高人体内“坏”胆固醇水平、阻塞动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胎儿通过胎盘,新生婴儿通过母乳均可以吸收反式脂肪酸,影响孩子对好脂肪的吸收。同时,反式脂肪酸还会对青少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另有研究指出,反式脂肪酸还会减少男性荷尔蒙分泌,对精子产生负面影响,中断精子在身体内的反应。
以上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脂肪的种类
如何正确区分好坏脂肪
反式脂肪危害大
反式脂肪形成危害的基本原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下列关于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措施,表述准确的是:
①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②扩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东部地区开放水平
④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①②
②③
①④
③④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的确,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往,还包括西亚、地中海地区以及海上丝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还有各种手工制品、植物、动物、美术品等。“丝绸之路”正如同延伸开来的丝绸一样,有的线路清晰,有的断断续续;有时又像一张广阔的大网,时时出现绚烂的织锦。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考古新发现拓宽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丝绸之路”密切了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的含义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兴起了一场“鱼油热”。鱼油即不饱和脂肪酸,适当地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减轻动脉硬化的症状。一方面,鱼油可以调节血脂,能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另一方面,鱼油可以改善记忆、保护视网膜。有说法称大剂量摄入鱼油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有效降低血压,但有研究者总结31项国外研究发现,每天摄入大剂量鱼油虽能轻度降低血压,但如果剂量过大,则会刺激人体的胃肠道。此外,鱼油摄入量超标,还会转化为人体的脂肪储存,使人发胖,从而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每天大量摄入鱼油不能降低血压
充足食用鱼油可以治疗动脉硬化
摄入鱼油适当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摄入不饱和脂肪酸不会使人发胖
全球化成为今天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不意味着人们关于它的任何谈论都是合理的或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常常出现的情况倒是:一个问题越是成为讨论的焦点,人们关于它的谈论就越模糊、越混乱,问题的实质就越容易被疏忽和遮蔽。仅就字面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包含了“成为全球性的”、“扩展到全球范围”、“上升到全球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一个整体”、“着眼全球范围内进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等多种含义。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化”这个术语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用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下列表述符合这段文字原意的是:
人们熟知某一话题,意味着人们对它的理解都是清楚的
“全球化”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
“全球化”主要描述了1985年以来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熟知并明确把握的一个概念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古人常用以描述人才选拔入仕,其含义完全不同于现代。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使得政治权利、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得以通过选拔来实现。中国社会从而由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社会。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转变,对个人和家族谋求上升的途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比其他解释这一历史时期的概念,如侧重整治上层的“官僚帝国社会”的概念,更能显示中国历史文明的特色。
下列最适合做这段文字关键词的是:
选举 选举社会 社会结构
选举 人才选拔 统治阶级
选举制度 世袭社会 选举社会
选举制度 社会资源分配 等级社会
时间是大自然的产物,节气展现的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便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极大肯定。农民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来感知自然变化、安排农业活动,敬天顺时,依农得时,从而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所谓“认识一个民族,其实就是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节气犹如包裹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文化密码,具有时间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含义。从中既可以窥探出古人如何以人之理性追问天地运行与造化万物,更鲜活地展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从自然中推演人文,在人文中回归自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
这段文字的主旨为: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实践中观察自然、顺应自然的成果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就要先认识二十四节气
定义:
①文化惰性:指既定文化在其赖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仍按原有的惯性运行所表现出来的排斥一切变化的倾向。
②文化核心:指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性价值导向,它既包含自身文化的特质,又具有超越自身的人类文明共有的内涵,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③文化变迁: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典型例证:
(1)传统的白裤瑶与外族通婚会遭到本族的阻挠、讽刺和轻视,随着白裤瑶青年外出读书、打工的越来越多,不与外族人通婚已渐被打破。
(2)羌族优美的叙事抒情山歌、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潇洒大方的莎朗舞、别具特色的风情习俗,处处洋溢着对自然的崇敬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小张、小李、小吴多年在一起工作,他们能够以最简单的语言或符号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即以最小的物质媒介承载着最大的信息量。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例证(2)与定义②不相符
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①③不相符
例证(1)与定义①相符
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②③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