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比如工业化的历史,就包含了很多内容,首先是现代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由此,我们当然对工业化持积极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从生态环境角度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资源被消耗,很多地方被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会长期存在。这样,工业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两种形象,短时间内我们享受了生活,但从长时段来看,我们可能牺牲了未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们用多重的时间来理解和评判历史,就会出现与过去不同的认识
历史是分层的,长时段的历史决定了其他时段历史的变化
当我们利用线性的时间将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时,就呈现出一种因果关系
我们研究历史时难免会有局限性,经常受时间因素的影响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的值为:
12987
12985
11988
11985
门槛低、读者广泛、方便快捷,是互联网平台备受诗人青睐的重要原因,在新技术、新平台的带动下,一批“草根诗人”以及“网络诗人”有了尽情展现的平台,精致页面、真人朗读、动听配乐、专家评论,共同为读者提供立体化且直观可感的诗歌体验,每晚一首诗的推介模式,正在成为若干中国人新的夜生活,许多诗歌平台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订阅量,即使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某些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句广告语也可能是诗,一个策划文案也可能是诗,诗已经不仅仅是精神生活的配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互联网对诗歌的影响
诗歌平台的推介模式
大众对诗歌态度的变化
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民间通常所说的“鬼火”是化学中的:
熔化现象
焰色反应现象
自燃现象
潮解现象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它的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渐变,一种是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隶书最初是刻在竹简上的(后来才用墨写),所以转折提笔间有一种雕琢的韵味。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都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很自然的历史进程。_________________。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小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画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政策,2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汉字字形的改变发生在秦代
当然,书写工具的变迁并不是唯一原因
然而,到了秦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相比之下,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
人的自尊可以划分为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前者是通过达到一些预设的标准来获得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比如认为拥有美貌才有价值感。有条件自尊者往往并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其衡量自尊的标准是内化得来的。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对自己欲求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欲求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就把行为标准强加给了儿童,儿童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标准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条件的自尊往往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人的本真需求是有条件自尊的来源
父母的过分溺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有条件自尊者往往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
父母给孩子制定行为标准对其成长不利
科学的目标是探寻自然界的规律,试错是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探索的历程中,有着许多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熟知的试错细节。例如如果没有爱因斯坦为反对量子力学而抛出“EPR佯谬”,人们不会接二连三地进行实验,进而揭开量子纠缠的面纱,开辟量子力学研究的新领域。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不可能总是迈出正确的脚步。发现并剔除一种错误的可能,就是离真理更进一步。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探索未知的历程也是踩着错误向上攀登的历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过于迷信理论权威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对科学研究具有价值
科学研究是纠正错误,趋近真理的过程
人类探索自然界的历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矛盾∶冲突∶战争
接触∶交流∶融合
细微∶低下∶渺小
吵架∶争执∶斗殴
无端∶无故∶无理
生态演替是指在同一地段上生物群落有规律的更替过程,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在过去从未有过植被,或者原来有过植被但被彻底破坏,原有植被下的土壤已不复存在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被破坏,但仍保持着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发生次生演替的生物群落趋向于恢复到破坏前的形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可能导致次生演替的情形是:
人类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植物种子撒向森林
某岛屿火山爆发之后,火山岩浆覆盖整座岛屿
当森林被反复砍伐后,演化成为了稀疏的草原
水坝建成后下游湖泊干涸,沿湖植被大多枯死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_______菊花被视为傲寒的标识,农历九月_______被称为菊月,_______还有一种花,往往被文人们忽视,那便是棉花。“寒露时节尾花收。露寒不收棉,霜降莫怨天。”在农人的眼中,棉花_______是秋季的“尾花”。
尽管 又 因而 也
即使 却 可是 就
因为 并 所以 正
虽然 也 但是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