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日偏食 0.7254 瓦萨省 中国西北 印度西北部 历史文献 日食名称”的相关试题
材料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181/1000
单选题

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0.2%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1-国考副省级-057】 展开解析
182/1000
单选题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更为完备。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有深厚历史基础的地域文化在这时实现了历史性的融合,形成了以统一的汉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在汉代,妇女的地位,妇女的作用,妇女的权利保障,与其他若干历史时期,特别是与一些人以为可以较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宋明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作者接下来很有可能介绍的是:

A

女权的历史变化特点

B

汉代女权的特点

C

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D

汉代妇女的物质生活情况与精神生活地位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2.9%
易错项:C
知识点:接语选择题
来源 【2009-河南-033】 展开解析
183/1000
单选题

古代人看到龋齿的形态和被虫蚁啃噬后的木材很相似,他们推断,在口腔里有一种叫做“牙虫”的虫子,像白蚁啃噬木头那样侵蚀我们的牙齿。很可能是因为白蚁的危害曾经遍及全球,这一理论出现在所有的古代文明里,包括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古代人很早就发现了龋齿

B

龋齿在古代分布的区域很广

C

古代白蚁的危害已遍及全球

D

古人对龋齿的认识非常相似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6.3%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0-江苏B-062】 展开解析
184/1000
单选题

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都来源于历史生活,下列成语、主要人物及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A

窃符救赵——魏无忌——春秋

B

封狼居胥——卫青——汉朝

C

东床坦腹——王羲之——东晋

D

目不窥园——范仲淹——宋朝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9.2%
易错项:B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23-联考/广西-005】 展开解析
185/1000
单选题

中国很多旅游景点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游客总能听到与之相关的故事与传说。下列景点与人物故事对应错误的是:

A

湖南岳阳楼——吕洞宾三醉

B

山西晋祠——唐叔虞桐叶封弟

C

江苏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

D

四川乐山大佛——云光说法天花乱坠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0.5%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24-河南-091/宁夏-002】 展开解析
186/1000
单选题

①南至广东、北至陕北,甚至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都出土了具有长江下游地区鲜明特征的玉器
②不论是四川成都的三星堆遗址,还是殷墟妇好墓,都出土了良渚人的玉琮,证明其与良渚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发展融合而成文化共同体的过程
④良渚文化不是“灭亡”了,而是融入了更大的中华文化里
⑤良渚人五千年前发明玉琮,随后其影响力开始向四周扩散
⑥良渚文化和后来的文明是有关联的
将上述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⑥①③⑤②④

B

⑤②④⑥①③

C

⑥①⑤②③④

D

⑤①⑥②④③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9.0%
易错项:B
知识点:句子排序题
来源 【2025-浙江A-033/浙江B-033/浙江C-033】 展开解析
187/1000
单选题

同符查找:

歌另士历水                         瓦申夕阳卜土

A

0

B

1

C

2

D

3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同符查找
来源 【2013-江苏B-017】 展开解析
188/1000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________进行下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始终如一

B

义无反顾

C

勇往直前

D

一以贯之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8.5%
易错项:A
知识点:解释关系
来源 【2019-辽宁-021】 展开解析
189/1000
单选题

书院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影响巨大。陕西在历史上拥有诸多书院,下列有关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

位于陕西三原的宏道书院培养出了秋瑾、蔡和森等一批革命志士

B

关学大家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C

由范仲淹创办的横渠书院是陕西有确切开办记录的第一个书院

D

眉县的味经书院是近代陕西最早讲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1.4%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来源 【2023-陕西-015】 展开解析
190/1000
单选题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驻香山。在香山的半年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①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
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③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④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蓝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正确答案:C
正确率:31.6%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来源 【2020-江苏A-007/江苏B-007/江苏C-008】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