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正方形的迷你轨道边长为1米,1号电子机器人从点A以1米/秒的速度顺时针绕轨道移动,2号电子机器人从点A以3米/秒的速度逆时针绕轨道移动,则它们的第2017次相遇在:
点A
点C
点B
点D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两个人带着宠物狗玩游戏,两人相距200米,并以相同速度1米/秒相向而行,与此同时,宠物狗以3米/秒的速度,在两人之间折返跑,当两人相距60米时,那么宠物狗总共跑的距离为:
270米
240米
210米
300米
某公路隧道长1500米,一辆公共汽车匀速从隧道通过,测得公共汽车从开始进入隧道到车身完全驶出隧道用时151秒,整辆公共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为149秒,则公共汽车的车身长度和行驶速度分别为:
8米;5米/秒
10米;10米/秒
10米;15米/秒
12米;20米/秒
(一)我们想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写的时候,有时觉得千头万绪,纷如乱麻,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一个纲领来;有时思潮汹涌,争先恐后地要一齐倾泻纸上,不知先写哪一句为是;有时思想主旨,有似断了络索的井底银瓶,再也钓它不起;有时找不到中心点,像人入太空,失去了重量,轻飘飘地没法落脚。苦思良久,好容易思想上了轨道了,又好容易能顺利写下去了,又好容易一篇文章脱稿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意又过于晦涩,应涂去另找显豁些的。那一句又重复了,爽性给删了去。这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后面或中间,才不致显得脚轻头重,那么来移置一下吧。那一段文字好像是孤立的,与全篇不能连贯,还要加上几句,或点窜一下,文章的脉络才得贯通,删改了又删改,琢磨了又琢磨,虽不能臻于“毫发无遗憾”之境,大体上总算可以见人了,这才誊清以为定本。
(二)写过以后,自觉平日游积脑中的思想,借笔墨的疏导,竟变成了一股活泼的泉源,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
上述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议题是:
如何写好文章
如何修改文章
写作可以整理思想
写作的艰辛和快乐
(一)我们想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写的时候,有时觉得千头万绪,纷如乱麻,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一个纲领来;有时思潮汹涌,争先恐后地要一齐倾泻纸上,不知先写哪一句为是;有时思想主旨,有似断了络索的井底银瓶,再也钓它不起;有时找不到中心点,像人入太空,失去了重量,轻飘飘地没法落脚。苦思良久,好容易思想上了轨道了,又好容易能顺利写下去了,又好容易一篇文章脱稿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意又过于晦涩,应涂去另找显豁些的。那一句又重复了,爽性给删了去。这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后面或中间,才不致显得脚轻头重,那么来移置一下吧。那一段文字好像是孤立的,与全篇不能连贯,还要加上几句,或点窜一下,文章的脉络才得贯通,删改了又删改,琢磨了又琢磨,虽不能臻于“毫发无遗憾”之境,大体上总算可以见人了,这才誊清以为定本。
(二)写过以后,自觉平日游积脑中的思想,借笔墨的疏导,竟变成了一股活泼的泉源,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
根据这篇短文的内容,第二段画线部分“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的寓意为:
思想有了活力
思想有了条理
思想有了形体
思想得到倾诉
某部门有A、B、C三个科室,共50名职员,一次全员考核中,三个科室的平均分分别为73.3、70、80分,该部门的总分为3746分,则该部门B科室有( )名职员。
20
12
15
18
研究人员完成了两项记忆实验,实验一中参试者学习40组单词,实验二中参试者学习一系列手指信号。两实验中,只告诉一半参试者10小时后将接受测试,实际上所有参试者都将接受测试。只安排一部分参试者在学习和测试之间小睡。结果发现,睡觉组参试者比不睡觉组参试者表现更好;事先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测试成绩也比较高。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睡眠有助于大脑储存对将来有用的记忆信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反驳该结论的一项是:
实验一中参试者都是记忆力较好的、在某语言专业学习的年轻人
有些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小睡时没有睡着,他们无意识地在大脑中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安排小睡时间的参试者,均为年龄较小的少年,而众所周知,人在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比较好
实验二中部分小睡的参试者以放松的心态参加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语言磨蚀,是指某种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受该语言的语言因素或非语言因素(情感、动机、年龄、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等)影响而出现的言语行为或言语能力的衰减现象,具有非病理性、渐变性、可逆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语言磨蚀的是:
小李高考英语成绩很好,但暑期休息后在开学分班考试中英语成绩不理想
八十多岁的老张与年轻时差别较大,常常要别人重复说过的话,且说话缓慢
小赵小时候生病导致双耳失聪,成年后别人常常听不懂她说的话
中学生小夏到美国参加暑期夏令营后,英语水平提高不少
某圆形跑道长为400米,甲从跑道上A点以6米/秒的速度顺时针跑步前行。乙在A点对应直径的另一端B点同时以5米/秒的速度逆时针跑步前行,问在14分钟内,他们共相遇了多少次?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