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形式的广告中,83%都只专注于吸引我们的视觉,实际上,听觉的效果也同样强大。不过现今广告商利用的听觉优势只是九牛一毛。回顾以往,广告只借助其歌曲和口号来吸引我们的耳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一一像煎牛排的滋滋声,婴儿的笑声和那些我们不由自主就被吸引的响声。把这类东西融入到一个广告中,或许我们会无法抗拒广告的魅力。
这段文字要传达的主要意思是:
广告中注入日常生活的声音可能会更具有吸引力
目前广告商只是利用视觉上的优势来做广告
增加广告的魅力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广告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
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现代化”概念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经济现代化,这也是迟发展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物质层面上求变的欲望很强,而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却是文化守成主义的,这种状况对于现代化实际进程的影响自不必说,它对于学术的影响是导致知识的流俗化。不断地更换新词语,在新词语的装潢下重复古老的思想观念,结果是词语和口号不断地更换,而社会精神气质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现代化应包括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
片面理解现代化是迟发展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物质层面的落后现状是迟发展国家片面理解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片面理解现代化会导致知识的流俗化
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认为,我们应该像重视“工具制造”一样,重视人类“控制用火”的历史。人类漫长历史演进,无处不有“火烧过的痕迹”——火覆灭历史的信息,也产生新的信息。对这一点,木构建筑传统悠远的中国,最有痛切而真实的体会。比如中国重要建筑物上方常有“藻井”构造,其上还多用荷、莲、菱、藻等水生植物纹式作修饰,就足证我国建筑史上对预防火灾与建筑安全之间的联系,认识是相当清醒和科学的。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知:
人类“控制用火”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是被火烧毁木结构建筑最多的国家
从“火烧过的痕迹”中可以考证历史遗存
“藻井”上的水生植物纹饰用来护祐木构建筑的安全
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往往要有好的工具。工具的发展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新工具能够促进学问的继续发展,提升我们看待问题的深度,又反过来促进我们进一步发展工具。每一次工具的进步,都会带动有意义的、重要的、突破性的学问的发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锦上添花
精益求精
千锤百炼
精雕细琢
人类对自然无节制地索求,在城市开发时忽略生态平衡保护,这是对候鸟一场无声无息的猎杀。这种“猎杀”比起猎杀、毒杀候鸟罪,负面效应其实毫不逊色。更大的问题是,那些猎杀、毒杀候鸟的犯罪,是被我们所警惕并谴责的,而另一种“猎杀”由于是看不见、静悄悄的,导致我们浑然不觉。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场“猎杀”的旁观者,参与者。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有所节制
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猎杀了候鸟
城市开发时要重视生态平衡的保护
警惕人类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
英国的心理学家对一个占星学院中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性格测试,发现受访者性格竟然与其所在星座代表的性格非常相似;而在之后的针对2000名从未接触过星座学说的小学生的测试中,心理学家发现受访者的性格与星座并没有太大联系。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知识结构决定人的性格
小学生比大学生更诚实
星座学说没有价值
心理暗示影响人的性格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_______。我们可以从诸多文字现象中,如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和_______中找寻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推动 变革
提升 演进
弘扬 变迁
推进 演变
2021年4月,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下列有关信仰和信念的名句,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③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④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①②③④
②①③④
①②④③
②①④③
俄国作家肖洛霍夫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兔子没命地狂奔,路遇狼。狼说,你跑那么急干嘛?兔子说,他们要逮住我,给我钉掌,
狼说,他们要逮住钉掌的是骆驼,而不是你。
兔子说,他们要是逮住我钉了掌,你看我还怎么证明自己不是骆驼。”
在这个故事中,兔子最担心的是:
只要是骆驼,都要被钉掌
即使不是骆驼,也可能会被钉掌
如果被钉了掌,就一定是骆驼
如果没有被钉掌,就不会是骆驼
勒·克莱齐奥摘取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算是个“爆冷”的消息。毕竟,尽管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尽管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过来的法国当代作家之一,国内读者对他的认识怕是还停留在名字的阶段。甚至仅仅是名字,也是相当一级的法国文学爱好者才听说过。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所谓的“独特品味”,而只是说明一直存在的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差距而已,差距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别。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
“独特品味”使诺贝尔奖脱离大众文化
国内读者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了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