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花诗对花的自然属性有丰富多彩的描绘。剪春萝花瓣前端呈不规则锯齿状,像剪出的花边,被描述为“谁把风刀剪薄萝,极知造化著功多”。写腊梅的“洗却铅膏饰道装,檀心浅露紫香囊”。“饰道装”表明总体来说花被是黄色的,长在下陷成囊状的花托上,且基部有紫晕,所以说“檀心浅露紫香囊”。写山茶花“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野蔷薇“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是:
人们赏析古代咏花诗的人文内涵和对自然属性的描述
古时候人们对花卉有细致深入的观察,并表达得言简意赅
古代咏花诗对花形、花色、开花时间有精彩纷呈的描述
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年画传达着我国民间的美学形态
年画体现出民众的审美情趣
年画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美好心愿
年画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在全国推行,语言与方言不只是交流工具,而且是文化载体。现在,方言的萎缩即是一方文化的褪色。保持方言、民族语言与共通语的并存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让方言有一定的表达空间。而且方言不但应用于一方土地,还能丰富共通语的色彩,如粤语的“打的”“买单”“高企”与“烂尾楼”等词语已经进入共通语语汇,并且有所发展。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提倡双语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
共通语认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
提倡双语、方言、民族语言与共通语并存
任何一种共通语都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的
报纸∶编辑
学生∶教师
机器∶操作
信件∶邮差
电影∶导演
苏格拉底∶柏拉图
鲁迅∶周作人
孔子∶颜回
曹雪芹∶吴承恩
莎士比亚∶萧伯纳
哥哥和弟弟在一周长为800米的环形跑道上赛跑,已知哥哥每分钟跑60米,弟弟每分钟跑40米。现在哥哥和弟弟沿着跑道同时、同地、同向起跑,且二人每跑200米都要停下来休息2分钟,那么多少分钟后哥哥第一次追上弟弟:
78
80
82
84
若干学校联合进行团体操表演,参演学生组成一个方阵,已知方阵由外到内第二层有104人,则该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
625
841
1024
1369
某学校入学考试,确定了录取分数线。在报考的学生中,只有被录取,录取者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高6分,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其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低15分,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是80分,推知录取分数线是:
80
84
88
90
归属是人的一种_______需要,人在社会中总是_______归属一定的群体。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级心理 渴望自己
复杂心情 期望个人
特殊感情 希望个体
社会交往 自然而然
抗震救灾_______民族精神的活力,_______民族精神的内涵,_______民族精神的价值。民族精神成为战胜灾害的巨大力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展示 激发 彰显
彰显 展示 激发
彰显 激发 展示
激发 彰显 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