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小麦 的中文名同名作品 作者 1964年出生”的相关试题
材料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551/1000
单选题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

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C

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D

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正确答案:B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08-河北-040】 展开解析
552/1000
单选题

目前,此项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几件事要做。首先得能在实验室研制出样品,其次还得能扩大产量以应市场之需。而要大量经济地生产,还得研制出廉价原料,利用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批量生产。
由此可以推出:

A

研制出廉价原料是该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B

目前已经能在实验室研制出样品

C

只要有廉价的原料就能扩大产量

D

目前的原料太昂贵

正确答案:D
正确率:29.4%
易错项:A
知识点:日常结论
来源 【2015-深圳-037】 展开解析
553/1000
单选题

目前,生物加工食物体系要成为现实,还有几件事要做。先得能在培养基里培养出蔬菜和水果的组织,还得能扩大产量以应市场之需。而要大量经济地生产,还得研制出廉价原料,利用其中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批量生产。
由此可以推出:

A

研制出廉价原料是生物加工食物体系的关键

B

目前已经能在培养基里培养出蔬菜或水果的组织

C

只要有廉价的原料就能扩大产量

D

目前的原料太昂贵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3.3%
易错项:A
知识点:日常结论
来源 【2009-安徽-089】 展开解析
554/1000
单选题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说“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如今的研究生教育,比本科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但在教育成效上,可能连社会实践教育都不如。在一些学校,由于研究生规模膨胀,一个导师甚至要带上几十个上百个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下,要做到一对一的认真指导,除非导师们打通了“任督二脉”,否则恐怕要么就只有在教育上敷衍学生,要么就只能高抬贵手,让学生们蜂拥着通往毕业的闸门。
“这种情况”是指:

A

研究生教育比本科教育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B

“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

C

如今的研究生教育,可能连社会实践教育都不如

D

一个导师甚至要带上几十个上百个研究生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0.0%
易错项:C
知识点:词句理解题
来源 【2014-吉林政法干警-037】 展开解析
材料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地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是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555/1000
单选题

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A

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

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

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

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0.0%
易错项:C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12-北京-050】 展开解析
556/1000
单选题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无针注射器,这种注射器的注射原理最可能是:

A

以极高的速度进行肌肉注射

B

以极细的管道进行血管注射

C

高速表皮注射

D

药液固化穿入肌肉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0.0%
易错项:D
知识点: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来源 【2008-沈阳上半年-095】 展开解析
557/1000
单选题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

A

散文

B

诗歌

C

昆曲

D

乐曲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8.5%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8-辽宁-014】 展开解析
558/1000
单选题

传说大禹治水时,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 这个传说说明:

A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D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6.2%
易错项: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源 【2013-吉林甲级-073】 展开解析
559/1000
单选题

柏拉图、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________它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世间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确有这种毛病,本无可讳言,但是不能________,我们只能归咎于作品不完美,不能________文学本身必有罪过。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否定    因小失大    确认

B

以为    因噎废食    断定

C

提出    矫枉过正    忽视

D

默认    顾此失彼    推定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8.9%
易错项:C
知识点:语义关系
来源 【2015-甘肃-029】 展开解析
560/1000
单选题

过年放鞭炮,上元吃汤圆,端午赛龙舟,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离我们渐行渐远。9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西餐厅里过生日。文化发展是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因此,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各项最有助于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A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在西方国家受到热捧

B

现代社会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源于西方社会

C

国家的经济优势有利于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D

能够不断吸收和借鉴正是我国文化的优势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8.5%
易错项:D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13-广东(一)-081】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