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小说 小麦 1964年作者”的相关试题
材料

xingguang

xingguang

921/1000
单选题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月份是:

A

2009年12月

B

2010年6月

C

2010年9月

D

2010年10月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4.4%
易错项:C
知识点:简单加减
来源 【2011-江苏A-097】 展开解析
材料

1949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形成受到两次大的破坏和冲断。第一次是反右,大跃进经济崩溃期间,在校生数由1960年的10963万人,下降到1962年的7480万人,其中中专生由222万人下降到54万人;第二次是“文革”动乱期间,估计有70--80万人未能受到大学教育,超过1亿中小学生受到质量很低的教育,几百万知识分子无法工作和科研。全国12岁以上人口平均文化程度由1964年的2.34年仅上升到1982年的4.61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

922/1000
单选题

1960年到1962年间,我国在校中专生下降了多少人:

A

222万人

B

54万人

C

168万人

D

276万人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6.4%
易错项:B
知识点:简单加减
来源 【2011-广东-093】 展开解析
材料

xingguang

xingguang

923/1000
单选题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构成项目中,与2021年相比金额变化最大的是:

A

食品烟酒

B

衣着

C

居住

D

交通通信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6.5%
易错项:C
知识点:增长量比大小
来源 【2024-深圳-093】 展开解析
924/1000
单选题

科学家们成天经历的就是无知、疑惑、不确定,这种经历是极其重要的。当科学家不知道答案时,他是无知的;当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测时,他是不确定的;即便他满有把握时,他也会永远留下质疑的余地。承认自己的无知,留下质疑的余地,这两者对于任何发展都必不可少。科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可信度的集合体:有的根本不确定,有的比较确定,但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主要强调:

A

科学就是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发展的

B

科学知识本身常常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C

科学家并非永远对自己的工作有自信

D

承认自己无知并不影响科学家的声誉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4.2%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3-江苏A-029】 展开解析
925/1000
单选题

诗歌原本就是语言的艺术与游戏,最擅长的便是以简洁的话语勾勒复杂的图景,是一种在有限的措辞中努力实现无穷意蕴的文体。诗歌的创作与最终的呈现同样对其句子表达的精炼、准确,以及其中所使用的符号、修辞做出要求,与数字游戏对文字文本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游戏与诗歌原本就是相互适配的:数字游戏适合以诗歌为其文字表达,诗歌也适合以数字游戏作为载体。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主要想表达:

A

数字游戏与诗歌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B

诗歌写作其实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游戏

C

数字游戏选用诗歌作文字文本是适宜的

D

诗歌表达方式其实与数字游戏相反相成

正确答案:A
正确率:69.2%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3-江苏A-028】 展开解析
926/1000
单选题

所谓历史,通俗地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如果从时间尺度来讲,历史是增加了时间尺度标记的现实。而所谓现实,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因此,也可以说从时间尺度讲是标度为零的事实。实际上,如果从时间轴来看,作为时间零标度的现实一直是在持续变动的。这种变动使得时间尺度轴上的绝大多数事实,都飞快地成为历史,只是其所具有的时间刻度是不同的。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均可载入历史

B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历史史实

C

不同时段的历史仅是记载的时间刻度不同

D

历史与现实的区分主要依据已然或者未然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2.5%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1-江苏A-021】 展开解析
927/1000
单选题

为增加新闻的鲜活性,很多报道会选择小切口的微观切入,经济新闻报道也不例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报道往往又会使读者的感知过于零碎、片面。比如在此次金融危机报道中,一会儿是旅游业冷清,一会儿是房地产滞销,一会儿又是中产白领有钱不敢花……到底全貌是怎样的?这时候,微观切入时的大局意识就非常重要。
这段文字的作者对经济新闻选择微观切入的态度是:

A

不置可否

B

赞成

C

反对

D

辩证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1.7%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1-广州-039】 展开解析
928/1000
单选题

下列空缺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我们在接触文字时,常常由我们的个性、人生经历、生长环境这三个因素来决定我们的审美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点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个性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④这三点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
⑤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

②⑤⑥④①③

B

②⑥⑤④③①

C

④①③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7.5%
易错项:D
知识点:句子排序题
来源 【2019-青海A-048】 展开解析
929/1000
单选题

在当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学生分出高低,学校的做法不过是顺应这种体系。很多时候,学校老师还认为只给学生发奖状、证书不够,因而以徽章等来强化学生对优生、差生的印象,而对于学校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问题。对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样的做法,作者的态度是:

A

有所质疑

B

完全否定

C

不置可否

D

基本赞同

正确答案:A
正确率:60.5%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3-江苏C-005】 展开解析
930/1000
单选题

不像围棋是有胜负关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量化,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诗人,能够识别出哪些词是高频的,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在这个意义上,无法区别的,是糟糕的作品与机器人写的作品。如果把杜甫的诗和机器人写的诗混在一起,肯定容易区分。
对于人工智能的创作,作者的看法是:

A

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质量会超过人类的作品

B

人工智能的创作尚不能量化和标准化人类的内心世界

C

人工智能的创作不足以与人类的作品媲美

D

人工智能的创作前景无限好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5.9%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7-江西-034】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