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想过,当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东西时,你就匆匆忙忙把它拍下来,发出去,然后被转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并没有看清楚它,更没有看清楚它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实现精神上的真正交流,这才是我们应该追问的。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图像时代,当我们转发美丽的东西时,要看清楚它与人们之间的联系
图像时代,与人们分享精彩的东西时,一定要看清楚它是否真的精彩
图像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精神上的交流
图像时代,人们越来越满足于视觉化效果,缺乏思考
根据《公务员法》的回避原则,下列哪种情况不需要回避:
一个市内,丈夫是公安局局长,妻子是教育局局长
父亲是某市公安局局长,儿子是下级分局局长
丈夫是某市公安局局长,妻子的妹妹的女儿是该局财政科科员
丈夫是某市公安局局长,妻子是该局财政科科员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关于撤回上诉的说法正确是:
民事上诉人可以任意撤回其上诉,这是其有处分权的表现
民事上诉人在上诉被人民法院受理后就不能撤回上诉
民事上诉人只有在人民法院认定其上诉理由不充分时,方可撤回上诉
民事上诉人可申请撤回上诉,但是否准许,由二审人民法院审查后做出裁定
甲、乙、丙三个工厂每天共可以生产防水布2万平方米。现有一批救灾物资要生产,如果将防水布生产任务交给甲、乙联合或乙、丙联合或甲、丙联合完成,分别需要24、30和40天。如果三个工厂联合完成生产任务,且每个工厂每天的产能各增加1万平方米,问可以比在不增加产能的情况下提前几天完成:
6
8
10
12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啊,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庄子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这条可怜的鱼说,要是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下列选项中与庄子所讲的故事寓意最为贴切的是:
口惠而实不至
远水解不了近渴
好钢用在刀刃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陈列馆里,有一只名为“西班牙公主”的船舶模型上雕刻着这样的文字:本船共计航海50年,其中11次遭遇冰川,有6次遭海盗抢掠,有9次与另外的船舶相撞,有21次发生故障抛锚搁浅。陈列馆的一面墙上,是对上千年来造船厂的所有出厂的船舶的概述:造船厂出厂的近10万只船舶当中,有6000只在大海中沉没,有9000只因为受伤严重不能再进行修复航行,有6万只船舶都遭遇过20次以上的大灾难,没有一只船从下海那一天开始没有过受伤的经历……
与这段文字主旨无关的名言是: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回溯法律史,从法的完善来看,“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是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整个法体系看,民、商事立法最早进行了习惯考量。我国民事立法也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等均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的制度和政策要素不断增强,习惯要素逐渐式微;当下,伴随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直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社会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如在规定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时,就直接说明“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并将习惯的内涵从《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拓展到“民事习惯”范畴。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我国民事立法中对习惯要素的重视与考量
习惯要素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民事立法发展与演进的一般规律
习惯要素作为中西方立法来源的传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预备役军官分为预备役指挥管理军官和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
预备役人员退出预备役的,其预备役军衔予以收回
预备役人员参加军事训练期间,军队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预备役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融资优惠政策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对有下列( )情形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丧失工作能力的
身患严重疾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因社会公益而受到过嘉奖的
女性公务员有年幼子女需要抚养的
图形具有一定的规律,也存在某种差异。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2013深圳025】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