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华东地区 沿河两字村镇 中国之最 名字谐音家中常见物品 古代诗人游览诗句”的相关试题
631/1000
单选题

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下列关于这两项法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违纪行为整合规范为贪污贿赂行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等10类

B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专门面向党员领导干部的规范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法规

C

这两项法规突出了执政党特色,体现了把法律挺在前面,法在纪前、法严于纪

D

这两项法规把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结合起来,是管党治党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3.3%
易错项:A
知识点:行政管理
来源 【2016-北京-003】 展开解析
632/1000
单选题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不惟南京,同样原因也引发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已是很“友好”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

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

B

统治者对某些地域的好恶

C

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

D

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6.8%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8-国考地市-043/国考副省-036】 展开解析
633/1000
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社会秩序的好坏,在词汇上也会留下独特的_______。据有关研究,文革期间的社论每213个字便有一个“斗”字_______,大批火药味十足的词语使用频率极高,汉语中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和中庸观念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可谓_______,混乱不堪。

A

足迹、呈现、声名狼藉

B

印迹、出现、斯文扫地

C

足迹、出现、声名狼藉

D

印迹、呈现、斯文扫地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0.6%
易错项: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来源 【2018-深圳-056】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634/1000
单选题

如果穿越回古代,根据本文,看不到下列哪一情景?

A

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B

战国时的秦兵以小米为食

C

春秋时的晋人以箸为主要饮食工具

D

清代人以合食方式聚餐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3.6%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1-国考副省级-056】 展开解析
635/1000
单选题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A

骑马

B

杂技

C

驾车

D

防御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1%
易错项:A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0-北京-007】 展开解析
636/1000
单选题

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国和欧洲的每一次_______、_______,不仅相互影响,也牵引着世界的神经。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互望    和谈

B

对望    对话

C

凝望    谈话

D

对视    谈判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1.3%
易错项:A
知识点:感情色彩,语义关系
来源 【2014-吉林乙级-023】 展开解析
637/1000
单选题

有只松鼠在某处发现了90粒松子,欲搬回25米远的家中储存,但这只松鼠每次最多只能携带45粒,且其往返途中每走1米必须要吃1粒松子。那么松鼠最多能搬(   )粒松子回家。

A

0

B

10

C

35

D

40

正确答案:C
正确率:30.3%
易错项:D
知识点:方程思想
来源 【2024-深圳-053】 展开解析
638/1000
单选题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B

“史学双璧”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C

白朴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并称为“古典戏曲双璧”

D

“清代戏曲双璧”是指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2.1%
易错项:D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24-国考副省级-017】 展开解析
639/1000
单选题

据史籍记载,北宋时期,阿拉伯地区的“大食国”曾向朝廷进献一种“白沙糖”。按照当时的衡量标准,糖色越白,说明所含杂质越少、制造技艺越精湛,可见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地区的炼糖法比较先进。元朝时期,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数量多到惊人。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炼糖技法多记载于史籍游记

B

制糖技术在各个时期的标准不同

C

国家间的交流促进了制糖技术进步

D

“西洋糖”是使用西方技法制作的糖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0.3%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8-广西-039】 展开解析
640/1000
单选题

我们今天所依循的谈论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字全都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已长时期主宰了绘画讨论的空间,他们已惯于从自己的着眼点出发,选择对文人艺术家有利的观点。而如今——或者早该如此——已是我们对他们提出抗衡的时候了,并且也应该质疑他们眼中所谓的好画家或好作品。许多优秀的非文人艺术家都因为文人的偏见而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在此,我们应该一一重新给予他们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

文人艺术家的鉴赏水平落后于他们的创作水平

B

古代很多有才华的文人艺术家因偏见而被埋没

C

文人在中国绘画理论领域长期居于强势地位

D

古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趣味分歧由来已久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8.7%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1-国考-059】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