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华东地区 沿河两字村镇 中国之最 名字谐音家中常见物品 古代诗人游览诗句”的相关试题
材料

241/1000
单选题

根据表格资料,下列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最大的是:

A

中国香港

B

日本

C

韩国

D

俄罗斯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6.7%
易错项:C
知识点:增长量
来源 【2008-河南-136】 展开解析
242/1000
单选题

下列描述相关的四个拉丁美洲国家中,官方语言和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B

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

C

产生了《百年孤独》这部名著

D

举办了2016年夏季奥运会

正确答案:D
正确率:27.0%
易错项:B
知识点:世界地理
来源 【2021-浙江A-018/浙江B-018/浙江C-018】 展开解析
243/1000
单选题

以下诗句诗意连贯且对仗工整的是:

A

绿蚁新醅酒,洗手作羹汤

B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C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D

漠漠水田飞白鹭,朝朝马策与刀环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5.0%
易错项:D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4-广州-045】 展开解析
244/1000
单选题

三千多年前,当“中国”这个名词刚被使用时,它的范围只指今天的河南一带,以后才逐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尽管这一地区并非今天中国的地理中心,却一直被认为是“天下中心”,并且长期雄踞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

“中国”一词在古代的真正含义

B

三千年以前中国大致的疆土范围

C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7.2%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2-江西-085】 展开解析
245/1000
单选题

过年要写春联,小李拿来一张长宽分别为85厘米和75厘米的红纸,打算裁开使用。已知春联每联7个字,一副春联上下两联,再加一个4字横批,每个字长宽都是10厘米,则这张红纸最多可以制作(   )副春联?

A

2

B

3

C

4

D

5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3.2%
易错项:C
知识点:几何问题
来源 【2021-上海A-071】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246/1000
单选题

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0.2%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1-国考副省级-057】 展开解析
材料

247/1000
单选题

1998年,下列四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石油消费量最小?

A

中国

B

美国

C

日本

D

俄罗斯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5.0%
易错项:C
知识点:增长量
来源 【2008-重庆-094】 展开解析
248/1000
单选题

灯迷是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根据谜面和谜底的关系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摘顶格指去掉谜底的共同部首就扣合谜面;秋千格指从后往前读谜底就扣合迷面;白头格指谜底的第一个字作谐音读就扣合迷面。
根据上述定义,对下列三个灯谜的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1)谜面:黄昏(打一地名)。谜底:洛阳
(2)谜面:郎貌(打一花名)。谜底:芙蓉
(3)迷面:思量(打一文具)。谜底:算盘

A

(1)秋千格,(2)白头格,(3)摘顶格

B

(1)白头格,(2)摘顶格,(3)秋千格

C

(1)白头格,(2)秋千格,(3)摘顶格

D

(1)秋千格,(2)摘顶格,(3)白头格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0.1%
易错项:D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24-江苏A-115/江苏B-115】 展开解析
249/1000
单选题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关于发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温超过37℃说明病人已经发热

B

一定程度的发热可使人体免疫功能增强

C

手术后就发热说明病人发生了伤口感染

D

病人发热后没有食欲主要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4.9%
易错项:D
知识点:生物医学常识
来源 【2021-山东-008】 展开解析
250/1000
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划横线的地名,纬度最高的是: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D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5.7%
易错项:D
知识点:国情常识
来源 【2024-四川-012】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