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是: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
城镇就业人员
乡村就业人员
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35914万人,增加10755万人;乡村就业人数40506万人,减少7615万人,农民工数量不断扩大,2011年末达到25278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2002~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9%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
2011年末,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比2002年末增加17.7辆;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2.3倍;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增长3.1倍;空调机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末,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部/百人,比2002年末增长1.8倍。
2002年末城镇就业人数占全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约是:
53%
47%
34%
28%
2001年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比人数最少的专业多多少?()。
1.25%
12.5%
2.5%
25%
某医院刘佳、郑毅、郭斌、丁晓、吴芳、施文6位医生拟报名参加“一心向党,健康为民”进社区义诊活动,已知下列情况为真:
(1)要么刘佳参加,要么郑毅参加;
(2)只有吴芳参加,刘佳才参加;
(3)如果郭斌和吴芳都参加,那么施文也会参加;
(4)或者丁晓不参加,或者郭斌参加;
(5)施文、丁晓至少有1人参加。
现施文确定无法参加,那么6位医生中最后参加义诊活动的是:
刘佳、郭斌、丁晓
郑毅、郭斌、丁晓
郑毅、丁晓、吴芳
刘佳、丁晓、吴芳
以下是2006年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地区231.4万人、中部地区201.7万人、西部地区145.9万人。从年龄分布看,40岁以下的247.9万人。从学历看,中专以上的22.7万人。
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占总数的56.7%,经营能人占27.8%,能工巧匠占15.5%。其中,农民高级技师1.5万人,农民技师7万人,农民助理技师6.5万人,农民技术员35.3万人。
2006年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中,学历在中专以下人数和中专以上人数的比例约为:
33:1
25:1
29:1
27:1
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襄汾县发生了重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山西省省长为此引咎辞职,该事故是: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水库决口事故
尾矿库溃坝事故
火灾事故
2014年,移动电话用户数比2008年增长约:
58%
68%
78%
88%
据统计,2013年广东省城镇化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7020元,比上年增长16%,增幅回落3.9个百分点。
如果2014年我省各区域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保持2013年的增长速度,则2014年各区域年平均工资从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
珠三角>东翼>山区>西翼
珠三角>山区>东翼>西翼
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
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
周邦彦《少年游》中有名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其中“并刀”的产地在今天的:
开封
西安
洛阳
太原
学校在为云南鲁甸地震的义捐活动中收到了两笔没有署真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证,可以断定是周、吴、郑、王中的某两个捐的。经询问,
周:不是我捐的。
吴:是王捐的。
郑:是吴捐的。
王: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请你判断下列哪项可能是真的:
是吴和王捐的
是周和王捐的
是郑和王捐的
是郑和吴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