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以不贪而名垂青史。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送给你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
君子慎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本来,小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新鲜、特异,以及不同的口味。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与其他吃食不同,也同样体现在同一类小吃的口味差异上。好的小吃,绝非满大街的小吃摊都是一个味儿。这是中式小吃的特色所在,也是其难以“标准化”的根源所在。如果硬性规范、约束小吃,或许会克隆出一批小吃店,但很可能会以牺牲人的味蕾为代价。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态度是:
反对小吃标准化
小吃标准化不能一刀切
鼓吹小吃标准化
对小吃标准化表示担忧
一个容器由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半圆柱体如下图组合而成,长方体的长为1米,宽为0.5米,高为2米。在这个容器表面涂漆花费200元,问平均每平方米的涂漆成本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不超过20元
超过20元但不超过25元
超过25元但不超过30元
超过30元
负性强化是指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移去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下列属于负性强化的是:
一位正在雨中等车的妇女撑起了雨伞,雨伞可以防止雨点落到她身上,现在下雨时她总是撑起雨伞
莎莎在餐桌上打嗝,妈妈立刻生气地看着她,之后她在餐桌上就不敢打嗝了
琴琴在课上认真听讲,老师表扬她,琴琴更认真地听课
自行车厂实行按件付酬,工人每天组装的车更多
失去的应该争取,得到的要_______珍惜,失去和获得只是暂时,只有拼搏进取才是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备加 永恒
倍加 永久
倍加 永恒
备加 永久
一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感到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偷针者说:“不要嚷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
这个寓言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包括:
小事小节是可大可小的问题
“堤溃蚁穴,气泄针茫”
质变是由量变生成的
“小节不慎,大节难保”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见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是:
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政府有责任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农作物中,粟是古人最早的主食之一,其俗名谷子,禾本科狗尾草属。新石器时期的黄河流域就栽培粟,夏商时期被学者称为“粟文化时代”。《孟子·尽心下》云:“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至秦汉时期,粟是种植最多的谷物。唐宋时期,中国南方也提倡种粟。古人食粟,曾使用“石炙法”——将粟米磨碎后,放在石板上面,再用火烤熟后食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陶、铜、铁等材料制作的各种炊具出现,如鬲、甑等,人们把粟米放入炊具中加水煮,就成了不仅易消化,还具有生津益气功效的小米粥。
下列说法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先秦时期征收粟米已经成为一种税赋形式
粟米的种植数量曾经超过水稻等其他谷物
我国粟米的种植覆盖南北方已有千年历史
在石板上用火烧烤是古人最早的食粟方式
阅读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有很大不同。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而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是独啜,仿佛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此时你感觉他只是在为你而歌唱。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在阅读中最能体验孤独的滋味
阅读的收获难以与人分享
阅读的乐趣来源于内心的体会
阅读的魅力需独自品味
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面对美的东西,我们常常一往情深,或者一见钟情。而感情这个东西很奇怪,一方面,它是个人的,富有极端强烈的个性色彩,只有达到高度个性化的时候,它才是最真挚的。正因为这样,感情这个东西常常是隐秘的,人与人之间难于传达,所谓父不能喻之于子,夫不能喻之于妻;然而,另一方面,感情这个东西却又最具有社会性,最需要普遍的传达,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人们容易对美的东西产生真情
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
充分体现个人意志的情感才是真挚的
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隐秘的,不易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