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中科院植物所2020植物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第七题”的相关试题
131/1000
单选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10%左右。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近50年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状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动植物灭绝速度逐年加快

B

环境恶化导致动植物灭绝或濒危

C

我国动植物物种比较丰富

D

高等植物比野生动物更需要保护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6.1%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0-联考/福建918-012】 展开解析
132/1000
单选题

高粱、玉米等植物的种子经发酵、蒸馏就可以得到一种“绿色能源”物质。这种物质是:

A

氢气

B

甲烷

C

酒精

D

乙炔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1.3%
易错项:B
知识点: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来源 【2019-吉林甲-020】 展开解析
133/1000
单选题

白化现象,指在正常环境下,植物由于某些内在因素不能形成叶绿素的现象。
下列属于白化现象的是:

A

某地污染几年后,人们在当地不时会发现一种污染前从未出现过的白蛇

B

某地农民发现当地向日葵的叶子变白了,这在化工厂未建时从没有发现过

C

某地是世代玉米主产区,每年都发现一些玉米的叶子因遗传而出现局部白斑

D

某人十多年前得了一种病至今未愈,皮肤、头发,甚至眉毛全都变白了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1.5%
易错项:B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13-江苏B-126/江苏C-073】 展开解析
134/1000
单选题

有一家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在庄园一棵榆树的树干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地长进了树身里,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一年后,当地发生了榆树病,方圆几十里开外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棵箍了铁圈、留下深深伤痕的榆树却存活下来。植物学家研究发现,它从锈蚀的铁圈里吸收了大量的铁,才对真菌产生免疫力。
这段文字说明的道理是:

A

坚强的生命能把伤害变成财富和力量

B

生命在逆境中创造惊人的奇迹

C

伤痕有时会成为生命的一种养料

D

生命在伤害中更坚强,更充满活力和希望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6.7%
易错项:A
知识点:意图判断题(不要用)
来源 【2008-山西-004】 展开解析
135/1000
单选题

在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些石油就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这说明,远古时代,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是一片生长茂密植物的大平原。
以下能够支持上述结论的一项是:

A

大陆架会随着地球地壳的移动而持续着缓慢但永不停息的变化

B

川流不息的江河就像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到大海中

C

中东的海湾地区大多是广袤的沙漠,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D

一般来讲,陆地上相近纬度的山区比平原地区的植被资源更加丰富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3.9%
易错项:B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13-广东(三)-081】 展开解析
136/1000
单选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

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特性基因的作物

C

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

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8.6%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2-深圳-070】 展开解析
137/1000
单选题

当受到害虫侵袭时,大豆和其他植物会产生一种叫做茉莉酸盐的荷尔蒙,从而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更多蛋白酶抑制剂,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害虫吃下这种化合物以后,其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植物生物学家德鲁西亚发现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植物丧失分泌茉莉酸盐的能力,整个“防御通道”由此将被关闭,于是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便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
由此可以推出:

A

大豆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

B

茉莉酸盐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害虫

C

不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将很难抵御害虫

D

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2.6%
易错项:D
知识点:日常结论
来源 【2009-国考-094】 展开解析
138/1000
单选题

植物科学画和摄影是完全不同的门类。我们有时候称赞照片,说它美得像幅画,但其实绘画和摄影在艺术上________。哪怕再好的画师,也无法像摄影那样全面________那一瞬间的景象;而有时候,摄影又无法像植物科学画那样表达出一颗绿绒嵩盛开时那种对生命和繁衍的渴望。摄影当然可以呈现某一物种的全貌,但是乍一看,特征不会那么明显,植物科学画则可以着重呈现物种特征,更加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辅相成   捕获   纤毫毕现

B

各擅胜场   凝固   栩栩如生

C

大相径庭   定格   有的放矢

D

各有千秋   还原   一目了然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8.1%
易错项:C
知识点:转折关系,解释关系
来源 【2023-江苏A-037】 展开解析
139/1000
单选题

树可长至参天凌云却依然青葱碧绿,靠的是木质部的导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分一路运输到树梢。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植物学家发出警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部分地区干旱化除了会威胁地下水的供应,还会损害木质部运输水分的能力,从而令森林处于危险状态。研究者表示,在干旱条件下,树木会极力地从地下吸取水分,而在此过程中,会有太多气泡被吸入木质部。当这些气泡在导管中堵塞,便会阻断水流供应,令树木缺水而死。
根据这段文字,最新的研究结果是:

A

树木木质部越粗越有利于水分供应

B

极端天气会破坏树木木质部的生物结构

C

湿润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参天大树的生长

D

导管中大量气泡的存在会阻断树木水分的供应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6.8%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5-山西-034/四川上-030】 展开解析
140/1000
单选题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什么给了地球足够的氧气,使其能孕育出动物和人类。地球大气中出现氧气是在距今24亿年前。约4.7亿年前,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直到4亿年前,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才达到今天的水平。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氧气大增源自苔藓类地被植物。
下列(   )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出人意料的多产,他们大大提升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B

通过电脑模拟可以估算得出:在约4.45亿年前,地球上的地衣和苔藓所产生的氧气占总氧气量的30%

C

苔藓类地被植物的蔓延增加了沉积岩中的有机碳含量,而这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随着增加

D

氧气含量的增加使得地球上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可移动的智慧生物成为可能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6.1%
易错项:B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18-上海A-053/上海B-052】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