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自古就有节俭的传统。总觉得“等有了更好的工作”“等有了房子”“等攒了更多的钱”“等孩子长大了”之后才能享福。殊不知,她们一直在_______幸福,却难得真正_______幸福,实际上等于消灭了幸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预约 享受
约定 享受
预订 消受
预定 消受
H有三个女儿M、Q、P,一个结婚了有一个孩子,另一个结婚了有两个孩子,第三个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P是I和L的姨妈,M是N的妻子,J是L的弟弟又是K的外甥,K和N都没有兄弟姐妹,H是K的丈人。K和L的关系是:
K是L的母亲
K是L的姨妈
K是L的父亲
K是L的姨父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
下列法律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是:
《国防法》
《预算法》
《国家安全法》
《公务员法》
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0里有一个集散地,共有5个集散地,其中一号集散地有旅客10人,三号集散地有25人,五号集散地有45人,其余两个集散地没有人。如果把所有人集中到一个集散地,那么,所有旅客所走的总里数最少是:
1100
900
800
700
某道路旁有10盏路灯,为节约用电,准备关掉其中3盏。已知两端的路灯不能关,并且关掉的灯不能相邻,则有()种不同的关灯方法。
20
40
48
96
有两排各6个连续的空车位,包含甲车、乙车在内的6辆车随机停入这12个车位中,则以下哪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最低?
有一排正好停了2辆车
甲车和乙车停在同一排的不相邻车位
甲车停在某一排的中间两个车位之一
甲车和乙车中至少有1辆停在靠边的车位
有甲乙丙三箱水果,甲箱重量与乙、丙两箱重量和之比是1:5,乙箱重量与甲、丙重量之和的比是1:2,甲箱重量与乙箱重量的比是:
1/6
1/3
1/2
1
用一个平面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四面体切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则切面的最大面积为:
甲班有42名学生,乙班有48名学生,在某次数学考试中按百分制评卷,评卷结果两个班的数学总成绩相同,平均成绩都是整数,且都高于80分。请问甲班的平均分与乙班相差多少分:
12分
14分
16分
18分
为什么欧美人和亚洲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前者倾向于个人主义,并且惯于以分析的方式推理,而后者绝大多数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并且习惯从整体角度思维?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人们曾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基因中寻找答案。
今天,托马斯•塔尔海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一名社会心理学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些彼此差别的文化,部分来源于滋养它们的谷物:从新石器时代起,小麦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水稻种植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行,可能持续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且在两种情况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
以水稻种植为例,它要求农民之间通力合作。巴黎高等农艺科学学院农业系的奥利维耶解释说:“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因此农民之间首先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致,以避免这家排水涝了那家的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合作的需要就会促进该地区集体主义价值的增长。“当人们需要别人帮他获得‘每日的面包’时,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并且学着妥协。”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者理查德•尼斯贝特总结说。
相反,小麦文化从2000多年前起就引入了畜力辅助耕种,并不太需要耕作者彼此间这样的合作。于是这种农业方式允许更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萌芽,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超越个人的农业行为,发展成为文化准则,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相对立的价值接下来导引出欧美人与亚洲人之间的第二项区别,这一次涉及到思维方式。
欧美人这边,个人主义助长了分析的思考方式:将属性归于物体,以便将它们从背景中整理出来,分门别类。而东亚这边,集体主义推进了更为整体的思考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围绕关系而非类别、围绕系统而非物体组织起来的一种思考方式,表现出对背景的更多关注”,理查德•尼斯贝特描述道。
一个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他是这个背景中相互依赖的元素之一,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周遭的物体和事件。”黑兹尔和北山忍于1991年在《心理学研究》上解释道。与之相对,个人主义倾向于发展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将物体独立于环境,强调其专有属性。
这个理论再次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摆在我们面前。因为正是自然决定了粮食作物,乃至我们的思想。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
为本文取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农业:人类心理的一把钥匙
欧美人与亚洲人思维差异溯源
文化与自然
谷物类型:祖先的思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