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围城》第六章 字出现次数”的相关试题
21/1000
单选题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开始于滑膜的剧烈炎症反应,发作时,局部关节可红、肿、热、痛,这就是炎症最典型的表现。炎症持续时间越长,痛风反复发作次数越多,越容易出现局部关节的破坏,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因此,在急性期足量、足疗程地应用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止痛。等关节不疼不肿了,开始降尿酸治疗,才是杜绝痛风复发的最根本做法。
关于痛风,这段文字没有提及:

A

发病原因

B

急性期的典型症状

C

治疗方法和步骤

D

患者日常生活管理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9.0%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2-北京-038】 展开解析
材料

关于“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横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编纬”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记“燕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问,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22/1000
单选题

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

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册的编绳

B

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C

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

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纬(韦)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09-云南-041】 展开解析
23/1000
单选题

有时候真正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可以用理性分析来解释的,有时候甚至是伴有几分癫狂特征的。美国当代诗人露丝·斯通(Ruth Stone)说她年轻的时候在地里干活,忽然感到有一首诗朝着她走过来,就如在地里出现了一阵闪电,脚下的土地也在震动。斯通赶紧跑回家里把那首诗写下来,感觉到那首诗就在她的背后追着她。有时候,跑得不够快,那首诗就要离她而去了,就一手拿铅笔,另一只手伸出去把诗的尾巴拉回来,这时,斯通就把诗从最后一个字写到第一个字,也能把整首诗写下来,只是顺序会倒了过来。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露丝·斯通诗兴大发,是因为她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B

天才最优秀的特质或许就是某种伟大的力量借给他的

C

人们并不会认为天才就是无所不能的圣者,因为这么高的期望值会给艺术家带来压力

D

天才其实凭借的就是自己的创造力与灵感的结合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9.6%
易错项:A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09-吉林甲级-022】【2009-吉林乙级-032】 展开解析
24/1000
单选题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咀嚼行为能激活口腔中一种名为Th17的免疫细胞,这种免疫细胞能抵御口腔常见的细菌和真菌感染。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给小鼠喂食硬度较高的食物,增加它们进食时的咀嚼次数,结果成功导致小鼠的Th17免疫细胞数量上升,证明了咀嚼行为激活相关免疫系统的效果。与皮肤、肠道等部位的免疫细胞不同,口腔中的Th17免疫细胞的激活机制比较独特,不是因出现细菌被激活,而是通过咀嚼行为被激活,从而引发牙龈中的免疫反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Th17免疫细胞激活机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被咀嚼行为激活的

B

口腔中能抵御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免疫细胞只能被咀嚼行为激活

C

咀嚼行为比细菌更能唤起牙龈的免疫反应

D

适当的咀嚼行为有助于增强口腔的免疫力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4.5%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8-联考/四川-042】 展开解析
25/1000
单选题

一次数学考试满分是100分,某班前六名同学的平均得分是95分,排名第六的同学的得分是86分,假如每人得分是互不相同的整数,那么排名第三的同学最少得多少分:

A

94

B

97

C

95

D

96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7.5%
易错项:C
知识点:极值问题
来源 【2009-北京社招-025】 展开解析
26/1000
单选题

电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坐在电脑前打字、浏览,越来越多地替代了提笔写字、捧书阅读。但电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即便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但在电脑面前,练习毛笔字的群体正在萎缩,充满魅力的书法作品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书法艺术刻不容缓。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电脑时代保护书法艺术刻不容缓

B

即便在电脑时代也应让书法传承下来

C

电脑时代传统文化一定不能淡出

D

电脑时代学习书法就是继承民族精神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3.3%
易错项:D
知识点:标题选择题(不要用)
来源 【2008-福建-049】 展开解析
27/1000
单选题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它并不叫筷子,而是叫箸或筴,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一样,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称箸为筷。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字上加上了竹字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知道的名字“筷”。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筷子的:

A

得名过程

B

历史演变

C

文献记载

D

出现年代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5.9%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1-内蒙古-031】 展开解析
28/1000
单选题

①这些钟虽然用途迥异,但形制没有明显差别,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后,一直沿用至近代,学术界将这一新的古钟类型泛称为“梵钟”。
②这种新的古钟类型包括佛寺宫观使用的“佛道用钟”,还包括城市钟楼报时的“更钟”,以及朝堂禁宫安置的“朝钟”等。
③梵钟的名称虽有“梵”字,但并不是随佛教传入中国,而是由古印度的一种敲击的木板与中国的古钟文化结合而成。
④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先秦乐钟的古钟类型。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圆筒形梵钟开始广泛出现。
⑥自此,中国古钟的形制、声韵等都因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变化。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⑤⑥④②①

B

⑤③⑥④②①

C

⑤④⑥②①③

D

④①③⑥⑤②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3.7%
易错项:B
知识点:句子排序题
来源 ​【2020-新疆-046】 展开解析
29/1000
单选题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平均爆发的大型龙卷风的次数从10次左右上升至15次。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激增,全球气候明显变暖,有人据此认为,气候变暖导致龙卷风爆发次数增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削弱上述结论:

A

龙卷风的类型多样,全球变暖后,小型龙卷风出现的次数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B

气候温暖是龙卷风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几乎所有龙卷风的形成都与当地较高的温度有关

C

尽管全球变暖,龙卷风依然最多地发生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的龙卷风现象并不多见

D

龙卷风是雷暴天气(即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的产物,只要在雷雨天气下出现极强的空气对流,就容易发生龙卷风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7.4%
易错项:D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18-国考地市-104/国考副省-114】 展开解析
30/1000
单选题

给红十字会抹黑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不够透明的运行机制,任何一个公益组织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还有何公益可言?对爱心的亵渎,是对公信的最大的贬损。完善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的透明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质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很快就会生根,看来中国红十字会要重塑公信力,不是走个过场的调查审计所能办到的。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

指出红十字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B

呼吁人们重新树立对红十字会的信心

C

解释红十字会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

D

呼吁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规范管理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3.3%
易错项:D
知识点:意图判断题(不要用)
来源 【2012-广东县级以上-044】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